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李連傑和徐克因為個人間的一些恩怨,1992年宣告終止合作,徐克傳言以後永不錄用李連傑拍片。李連傑的事業遇到了再一次轉折。好在他身邊有個利智,對付香港媒體,利智顯然比他有經驗的多,於是在和嘉禾的恩怨,和羅大為的糾纏,在應對蔡子明的暗殺整個過程中,李連傑臨危不亂,巧用釜底抽薪,借刀殺人,隔岸觀火之計巧妙應對,最終有驚無險,化險為夷。
李連傑既終止了和嘉禾的合同也斬斷了和徐克的合作,接下來就賣身永盛為利智籌款。兩年時間六部影片的賣身合約讓李連傑加快了拍片速度,拍出了《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鼠膽龍威》《給爸爸的一封信》(劇中很多情節采用李連傑小時候練武的故事,比如為了省錢走路回家)、《新少林五祖》,1996年李連傑繼續拍攝了合約中的《黑俠》,結束了和永盛簽訂的六部影片合約。
1993年,李連傑的第三任經紀人自家姐夫在內蒙古突然遇到車禍身亡,讓李連傑覺得愧對家人。在經曆種種艱辛後,李連傑萌生了不靠別人而自己做老板的念頭。在楊登魁的勸說和幫助下,於同年成立“正東電影公司”(李連傑原名叫李正東,因此他給自己的電影公司命名叫正東電影公司)。以李陽中(金庸起)的名字擔任影片監製,一口氣拍攝了五部電影:《方世玉》《方世玉續集之誰與爭鋒》《太極張三豐》《中南海保鏢》《精武英雄》,均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方世玉續集之誰與爭鋒》在香港僅僅放映28天就取得了3066萬元票房。
在《笑傲江湖東方不敗》之後,香港的電影界進入了武俠時期,很多沒有武功底子的演員都忽然間能飛能打。很多演員從文戲轉入了武戲,張曼玉能打會飛,林青霞更是武藝高超,不需要有武功功底,也可以將武打戲拍得出神入化,過多的武俠大片使香港的電影市場進入了一個輝煌又暗伏危機的時代。李連傑開始想如何讓武俠片成為真正的動作片,於是李連傑又開始將武俠片回歸成簡單的拳腳,想拍一部真實的武打戲,真實的打鬥,不飛來飛去,也賦予影片一定的哲理。帶著這種理念,李連傑做主演,元奎做導演,袁和平做武指拍攝了《精武英雄》。李連傑對這部影片給予了厚望,希望能有所創新,結果票房並不理想,他盡最大的努力製作的這部赤手空拳的動作片,並不被亞洲的觀眾接納(卻被國際市場所接受,評為功夫片經典之作)。經過這次挫敗,李連傑結束了正東電影製作公司,又將所有精力放在了做演員拍戲上,希望能找到自己真正想拍的電影,而這時的香港電影界進入了一時的低迷期,武俠片功夫片的熱潮已經退去了,人們開始關注李連傑是不是會從事文戲。
當時有記者問李連傑:“如果動作片真的式微,你會轉變戲路還是堅持當一個武打演員?”
李連傑:“不是堅持與否的問題,香港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每個人成功都有他的特長,我進戲院看成龍、李連傑就是看動作,看周潤發就是看他有型,看周星馳就是要搞笑。若入了戲院,見成龍完全不打,看李連傑又完全不打,隻演文戲,大家會說不如去看劉德華、周潤發。真實有一部分觀眾看我的戲,心裏還是希望看動作的。”
記者:“你的風格已經成一個定局了,演員要轉戲路是很困難的,因為電影不光是香港市場,還有台灣地區、東南亞、歐洲,包括未來大陸開放的市場也很大。觀眾已固定了你的形象,那麼投資者有沒有膽量投資在你身上拍一部文戲呢?有沒有膽量找成龍或李連傑拍一部文戲,而投資很大呢?我想對商業社會而言,風險實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