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傑在香港的黃飛鴻係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997年應邀赴美國好萊塢發展,繼李小龍、成龍、吳宇森之後第四個打入好萊塢,以中國龍和中華英雄的形象被全世界所熟知。在東南亞海嘯中逃過一劫,一念之間頓悟,在中國成立慈善機構壹基金。
1.經濟滿足還是精神滿足
鬼才徐克不像其他導演一樣,在影片中隻表現出武術的花架子,注重場麵的打鬥效果和聲勢,他更在乎發掘一個人內在的精神,比如從一個眼神、一個招式或者一種氣場,讓觀眾在看到花樣招式前就感覺到那種風雨欲來的緊迫感。為此,他在拍攝《黃飛鴻》之前,不是和李連傑探討戲裏的武術情節和研究套招,而是給他看了一段錄像,讓李連傑自己體會到武術的最高境界不是記住套路,而是忘記所有招式。一個是武林高手一個是江湖鬼才,兩個人相遇的結果就是影片的高潮迭起。
“拍攝前幾個禮拜,徐克叫我到他家去一起研究武打場麵。當我坐下後,他放了一卷帶子給我看。叫我吃驚的是,那是野生動物紀錄片。先是看到一頭獅子,緊盯著他的獵物,偷偷摸摸地在草叢中徘徊,一有什麼動靜,它就會緊張地全身伏地,暫停數秒,然後再踏出幾步,再伏低身體。然後鏡頭轉向另一個焦點,附近有一群羚羊,正在河邊喝水,一聽到什麼風吹草動,就會抬起頭來聞聞空氣。沒事,繼續彎下頭喝水。
又有什麼沙沙聲嗎?他們動了動耳朵,小心地聆聽。動作既慢又悶,獅子在草叢中慢慢爬行……然後突然跳出來,在羊群中引起一陣恐慌,獅子選定了一隻羚羊,毫不留情地捕殺了它。
我記得我看完這卷帶子後,並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的確,看起來很刺激,但是我以前也看過類似的野生動物紀錄片。
看完後,徐克站起來問我:‘好嗎?你覺得怎樣?’
‘什麼怎麼樣?’我很困惑地問他。
‘我們剛剛看的打鬥場景啊!’
‘你在說什麼啊?我們根本還沒開始討論打鬥場景啊!’
他說:‘你知道嗎?動作電影除了表現武術與體能技巧外,捕捉決鬥前那種不安的緊張時刻,也是很重要的。’
這時我才了解到剛剛我們一起看的紀錄片,可能與我即將要拍的電影有關。‘再放一次。’我說。這一次,我們更仔細地觀察獅子如何捕殺獵物。我開始注意到一些細節:當獅子肚子餓了,開始尋找犧牲品時,眼睛散發出某種鬼祟的神情。羚羊——則是如何警戒地掃描附近區域,戰戰兢兢地低下頭喝水……
“早在暴力的獵殺開始前,觀眾已經先感受到一股焦躁不安的氣氛。你會專注地觀看,把自己想像成那隻羚羊或獅子,這種禍害臨頭的懸疑會讓人十分緊張。當獅子終於一躍而出,把羚羊撲倒在地,這段錄像一下子就結束了,但是之前醞釀的緊張感卻很重要。《黃飛鴻》要表現的也是一樣。看著兩個即將對決的主角,彼此繞著圈子,風吹、火光、與兩人眼中的神情,你知道一場猛烈的廝殺已經在進行了。而這樣的靈感竟然是來自一段野生動物紀錄片!我學到了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打鬥場景,打鬥不再隻是一連串攻防的肢體動作而已,還得往後踏一步看看整個情緒。”
就這樣《黃飛鴻》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武術新紀元。
接下來兩個人的合作就更是天衣無縫,鬼斧神工了,黃飛鴻係列讓香港電影達到了武俠片的一個新高潮,李連傑的江湖地位也得到了鞏固,片酬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一躍身居香江第二,這時的李連傑被人稱之為“呼嘯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