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走還是留 (4)(1 / 3)

後來李連傑成名,教練接受采訪時說:“李連傑是我們武術隊最勤奮的一個學生。”李連傑在旁邊不敢言語,直到多年以後再接受采訪提及這段往事說:“我不是最勤奮的一個,我是最會思考的一個,教練讓踢腿一千下,有些師兄弟真的就踢腿一千下,我就用幾百下達到一千下的效果,當時我隻是不敢說而已。”神情很是得意。但也能看得出當時這些孩子練武的辛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連傑在武術方麵的造詣,一方麵是他天資聰明,一方麵是他自身艱辛努力,無數次受傷甚至骨折,一次次麵對生死。正如李連傑所說的:“我沒有辦法選擇生命的開始,但是我有勇氣走到最後一步”。

3.合還是散

經過1972到1979年(1974年、1976年做親善演出沒參加比賽)連續5次獲得全國武術大賽冠軍,時人稱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武林大師”。北京體委授予李連傑特等功,被同行驚呼“北京出了個武術天才”。

1979年,有許多民間或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動,國務院邀請香港電影工作者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電影工作會議,計劃籌拍電影《少林寺》。工作計劃一經敲定就開始了全國選角。那時候的海選和現在不一樣,全國各地與角色相符的青少年被召集到北京,做武術表演。導演及工作人員在旁邊看,確定合適的人選。導演張鑫炎始終找不到心目中合適的主角扮演者,不是功夫不夠好,就是形象有點差強人意。這時候有人想起李連傑,就給導演看他參加比賽奪冠的錄像,導演一下子確定主角就是李連傑。

李連傑回憶拍片經過:“那時我們並不知道一部電影是如何拍攝完成的,而當時也沒有什麼武術指導,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導演告訴我們故事的內容,我們就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部分來設計屬於自己的武打畫麵,當我們表演給導演看我們所想出來的部分,然後,他說:‘很好!在這段劇情裏,你是占上風的。’或者是‘你的角色應該還要有更多的弱點,現在是反派占上風的時候。’而我們就回去修改這些部分,再回去得到導演的建議,然後,再來回修改,所以在電影準備開拍前,我們就已經準備好了所有的武打鏡頭。這不像是傳統上的香港電影,你隻要在定點上做一些動作就可以了,我們不會知道怎麼樣做會比較好,也沒有這方麵的經驗,隻能夠靠我們自己完成這些動作,感覺上這真的是非常好的經驗學習。”

拍攝《少林寺》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因為是演和尚,角色要求每個人全部都剃光頭,在冬天的時候,就感覺特別的冷,羊毛帽成了他們的必需品。到了炎熱的夏天時,又把帽子拋在一旁,再過幾個月,還沒有完成拍攝的工作,冬天又再度來臨了,於是帽子是戴了又脫、脫了又戴,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在拍攝的時候,都是非常的耗時而且進度緩慢。

現在的李連傑拍片一般不接受長時間的拍攝期,要求是電影節奏要快,沒什麼功夫花一兩年去嚴謹地拍攝一部片子,一般隻需要幾個月時間就全部搞定,當然如果片酬上可以商量的話,這個也是可以商量的。

《少林寺》讓李連傑一舉成名,但也給他造成了身體上的傷痛。河南在十二月的時候,天氣非常的寒冷,而他們必須沿著黃河河岸拍攝。冬天的時候,河裏的浮冰順流漂浮著,有一場戲需要演員們跳入河中,爬上岸後再開始打鬥。穿著單薄的衣服,然後自己跳到冰河中,時間到了後再浮出水麵,已經完全凍僵了,全身上下都失去了知覺,完全感覺不到自己,已經脫離了可以感覺到疼痛的階段,什麼都沒有了,這是很艱難的。

李連傑再回顧那些日子,沒有任何保護衣物,沒有暖氣和防水布等物品。在拍攝後的第四天,李連傑再也沒有辦法把手指伸直,片中引人注目的手掌已經幹枯得像爪子一般,花了一個星期在中藥的治療下,才恢複到可以使用整隻手,大概是因為肌腱在不斷的冷熱交替下開始萎縮的緣故。

的確,《少林寺》拍片過程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造成李連傑一身的傷痛,很多成為終身的傷病。在《少林寺》拍攝過程中,李連傑十字韌帶都斷了,大小腿可以水平擺成90度。醫生做了7個小時的手術,做完後對李連傑說:“我隻能保證你能走,但你的職業不太可能繼續了。”當時醫生還給他開了一張三級殘廢證,說是工傷,憑這個證可以領到一些錢,好過以後的日子。但李連傑恢複後,卻更加拚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