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李連傑萌發了一個念頭,想自己拍一部影片來表達這種對不公平的待遇憤怒。也許放到今天他就不會了,那時候畢竟還是一腔熱血的男兒,一切出發點講一個理字。現在對於不公平的待遇都見怪不怪了,畢竟他是工作量少,片酬高的那位,倒是下麵那些三四線的演員感歎待遇的不公平了。
接著說讓李連傑敗走麥城的這部影片。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國社會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事,比如當時政府經營的所謂“友誼商店”,專門販賣著一些奢華用品,拿著通行證的外國人可以到店裏購買任何他想要的東西。但另一方麵,中國人卻無法取得許可進入商店,即使他有錢可以購買這些東西。這讓李連傑很是困惑。帶著情緒,他自導自演了《中華英雄》,結果慘痛,讓他一蹶不振,也因此離開了武術隊,甚至離開了中國。從另一方麵來說李連傑有時遇到困難會采用放棄和逃避辦法,比如出走美國,結束正東公司,都是在遇到坎坷時放棄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他處在穀底,一回頭又上了山峰,沒有穀底哪有山峰。李連傑的矛盾就是善於用言論來否定自己的行為。
當時是1986年,李連傑23歲,雖然有過拍攝兩部影片的經曆,但對於拍電影還不是很懂,有些鏡頭不知道怎麼捕捉,有些情節也不能表達得很準確。映射的內容也沒有大膽地表白,到最後大家也沒看懂想表達什麼,隻看到暴力的場麵,用武力征服一切,這自然會導致失敗。影片的感覺還是以拳頭來維護所謂的公平,和李連傑一向提倡的武術精神相悖。
1986年的李連傑第一次遭受生活的挫敗,人生麵臨轉折。麵對著事業上的失敗,李連傑萌生了退出武術隊的念頭。在武術界他已經做到了最高級別,可以說成為了當時中國的“武林至尊”,拳腳刀功已經達到了最高點,再練下去也沒有任何突破了,之前的一切生活都是國家和武術隊安排的,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後,李連傑心裏就有了自己做主的想法,渴望自己能夠闖出一條路,就這樣李連傑退出武術隊。
但做什麼呢?從事業輝煌走向無人問津,李連傑心裏很失落,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在當時出國熱的大潮流下,李連傑決定去美國,到國外去開拓自己的天地。李小龍的中國武術,在西方刮起一股學武熱潮。《少林寺》的上演,讓西方人更加熱衷和好奇中國功夫。況且李連傑去過很多西方國家做親善表演,知道當地人對於武術的熱衷和癡迷。考慮再三,他帶著懷有七個月身孕的黃秋燕於1988年奔赴美國舊金山,他曾經表演過的一個城市,在郊區貸款買了一所房子,開了一個小武館,教人打拳。以李連傑自己的話來說:“徹底釋放,開始百分之百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若幹年後,功成名就的李連傑開始質疑同門師兄弟在美國開設武館教人武術的行為,他覺得這不足以發揚中國武術,是一種很守舊的想法,不可取,心中沒有大念想。也許功成名就的他忘了當年在演黃飛鴻之前他就在美國開著武館。李連傑似乎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製高點。其實無論是表演的還是教拳的,隻要記得自己是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就好了。也就拿李大俠的一句話“不管到了哪裏都記得自己是個中國人”。可就這個中國人,英語寫得比中文溜,外文認識得比漢字多,有狠勁在40歲學習英文卻沒時間補一下母語,這不得不看出李連傑言詞的矛盾和他自我辯解的語言之高明。
無論之後李連傑的思想、物質、地位、婚姻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從1988年離開中國到2007年回國開辦壹基金,我們看到的李連傑越來越善於言辭,越來越有謀略,越來越有雄心,他的身份不但是一個演員,還變成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個致力於慈善業的慈善家,一個矛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