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決賽的日子到了,如果打著繃帶上場,會影響平衡和發揮,而且形象也不是很好,大家都很發愁地考慮他是繼續比賽還是放棄。但李連傑的個性是遇到困難也要迎頭而上,即使再累再苦,再一身的傷痛也沒有想過放棄。於是就頭上包著繃帶一路到了會場。在上場前,拆掉繃帶,護士拿著消毒劑與針筒在一旁等候,比賽一結束就馬上幫他給傷口重新消毒,換上繃帶,以免傷口長時間暴露,在汗水和灰塵下感染。一上台,李連傑就忘記了頭上的傷,全心投入比賽,堅持完美地表演完所有套路。台下的李媽媽已經哭得眼淚模糊,看不清他表演的樣子。表演一結束,李連傑依然鞠躬再跑下台打消炎針,傷口消毒再紮好繃帶。
這是李連傑參加第三屆全國大賽並獲得冠軍的意外插曲,當12歲的李連傑站在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旁邊。另外兩位得獎的都是二十多歲,比他高一截的大哥哥。站在最高的領獎台上,聽著國歌奏起,他心裏很是酸楚,想著自己訓練的艱辛,想著自己的傷,想著媽媽的辛苦和多年的艱辛,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1979年,在第四屆全運會上,李連傑雙腿膝蓋脛骨出隆,後筋錯位,仍堅持參加比賽,以驚人的拚力和韌性一人連續奪得5塊金牌,令在場所有同行流下淚水。
在武術隊的訓練是李連傑覺得最苦最累最可怕的日子,尤其是吳彬教練的嚴厲,讓那幫年幼的孩子稱之為厲鬼,魔鬼。俗話說嚴師手下出高徒,吳彬教練對這些孩子的訓練可謂是冷酷和嚴厲到了極點。還好那時的孩子們雖然有時會有點小聰明,有時會有點調皮,但都是很單純和很認真的孩子,所以也就練成了一身真功夫。枯燥的訓練讓他們自娛自樂,也算是單調和枯燥生活之外的一點亮色。這些有趣的事都被放大到了《少林小子》中,成為這群少男少女的當年軼事。
李連傑回憶起武校的學習中一些影響深刻的訓練片段,其中的艱辛對現在來說隻算是過去的回憶,在當時的情況下卻讓這些年幼的孩子度日如年,備受傷痛。
“在九十秒內要著裝完畢,到操場上排好隊,立正站好。一個小時的練習後,才有機會刷牙、洗臉、吃早餐。八點半繼續練習,一直持續到中午十二點。吃過午飯,我們可以午休一會兒,不過那不表示我們可以休息。因為這所體育學校在北京太有名了,成了外國觀光客的熱門參觀景點。我們其實很想在飯後睡個午覺,不過通常正當我們睡著了,就被廣播叫醒——‘觀光團來了!’隻好趕緊爬起來,到外麵為外國觀光客表演,這種事多到我都記不清了。”
當時體育學校隻有一所體育館,其他運動項目取得了白天在室內練習的權利:早晨歸體操隊使用,籃球或排球則是分到下午等等。武術隊隻能利用晚間,趁著其他人回家的時候使用。晚間練習從七點半練到十點,有時到十點半,練習時間通常一天長達八小時,真的很辛苦。
當時中國還很窮,不但常常停電,還要分批限電。因為沒有足夠的電力維持整個北京的用電,所以每星期中的每一晚,都會有某一區停電,體育學院這一區是星期五。這樣星期五就可以不用練習,所有孩子都盼著星期五的到來。星期五的晚間練習停了好一段時間,差不多成了一項慣例。突然某個星期五晚上,正當大家在休息時,突然聽到集訓的鈴聲。大家還是趕著到操場去。教練看了他們一眼,馬上大吼大叫。沒人換上運動鞋,大家都是穿著拖鞋就出來了,連衣服也邋邋遢遢的。就像一群沒紀律的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