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捐還是沒捐 (2)(1 / 3)

可是這個工作是從別人兜裏掏錢,是掏人家的錢長自己的臉,所以這個事情才會被很多人排斥。尤其現在壹基金的發展不是李連傑所能完全控製,到了一定的階段,在開創之初的個人名氣已經不能持續了,要良性發展,需要的是集體運作,需要全國人民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時候也就開始顯現了。所謂第一波的個人和企業捐款,該捐的差不多都捐過了,總不能老盯著人家的口袋吧,再說了,獻愛心是個人自願的事,不能讓人家一捐再捐,不能在沒災情發生的情況下,搶人家口袋裏的錢來做自己的計劃。

李連傑簽約擔任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親善大使,表示對紅十字會很感恩。的確,李連傑要感謝中國紅十字會,當初如果不是紅十字會的支持,給他一個好的慈善平台和大力的支撐,李連傑的夢想也就隻能是一個夢想。

雖然壹基金與主管單位中國紅十字總會在募款和撥款的程序設計上有所不同,但正是這種矛盾又和諧的表達很快為壹基金贏得媒體的關注目光,也凸顯出了品牌自身的特點。李連傑身份的特殊性和媒體對他的關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對壹基金的發展也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可以和國外很多慈善機構分享和探討全球慈善工作,扶持中國慈善業良性和快速地發展,這相當於李連傑做了咱中國慈善業的代言人啊,擔負著國際形象大全的職責。

從另一方麵來說,李連傑的演員身份和個人形象也會給壹基金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風險,很多媒體過度關注他的私生活,容易把李連傑的個人行為和壹基金牽扯到一起,從而對慈善業產生誤解,做出不負責任的負麵報道,影響壹基金的運作。所以目前政府和壹基金在做進一步的溝通。壹基金正麵臨著轉型,如果成功了將會是一種新形式的公募慈善機構,有新的發言人來推廣壹基金,當然仍需要李連傑的大力配合。一旦媒體對這些新聞點感興趣,就會更多地記住壹基金而逐漸淡化李連傑。這是壹基金目前需要轉型的原因和需要達到的新效果。讓壹基金變成一個真正的中國公募慈善機構而不帶有娛樂明星色彩。

3.裸捐還是捂緊口袋

“我到底花了多少錢,太太到底給了我多少錢去做這些公益,我永遠不會去講,因為不需要標榜,心甘情願。”在2009年2月做客某電視台《波士堂》節目時,主持人問李連傑到底為壹基金捐了多少錢時,他這樣回答。

之後更多的媒體、更多的訪談都問李連傑這個問題,既然他在任何一個場合不遺餘力地為壹基金做宣傳,講述他的一元夢想,那到底他為這個慈善付出了多少,為什麼自己住著豪宅卻讓別人來捐錢?

這似乎是每個人都關注的問題,當然李連傑現在的回答是更巧妙了,他套用達沃斯創始人施瓦布的話:“世界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她把一生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從12歲起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隻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用她無私的愛的奉獻去傳遞愛;另一種是比爾·蓋茨用他的財富杠杆,以最大的量化行為去幫助人;而壹基金是采用了他們兩者中間的一種模式。”

這個說法,我們可以理解成李連傑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愛心把別人的財富慈善出來,李先生就像杠杆中間的支撐點,一頭稱著愛心,一頭稱著財富,李連傑為了壹基金出了力、出了自己的社會知名度,總不能讓他把所有都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吧?況且現在的他還要養一個家。對此李連傑說我沒有錢,好幾年沒好好拍戲哪來的收入,近幾年都是太太養著他。他到處飛來飛去的,要吃喝拉撒,要住酒店,卻沒收入,所有的都是太太出的。太太比他辛苦,他是前鋒,太太是後衛,他隻是拍幾個月的戲,呼啦啦給太太丟個幾千萬,具體怎麼安排家用都是太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