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試論電視新聞配音的情感調動(2 / 3)

筆者在播報2012年7月30日《“嫦娥三號”明年擇機發射》的稿件時,因為備稿時間不充分,理解感受不具體,再加上稿件的內容較專業,個別字詞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就開始播讀,影響了稿件的應有之意,播出後懊悔不已。

(三)思想感情停滯——情感調動不充足

播音員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受眾的心理、要求、願望和情緒等,並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於運動狀態,而思想感情的運動變化來源於稿件內容。筆者在播報《男子籃球決賽,美國107:100勝西班牙,成功衛冕》的稿件時,因為是自己熟悉的內容、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很有播講願望,情感調動得也很到位。但在播報過程中,因為記者的用詞和我的語言習慣不太一致,導致播報中語流不甚順暢,多次中斷配音進程,情緒情感受到影響;且精力完全放在單個的字詞上,播報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情感調動不足引發的問題

(一)“保險調”

在收音機裏或在電視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一種無清晰之意、無鮮明之情,可又貌似“親切”的“忽高忽低”的播音腔調。這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真誠地對你說著什麼,倒像是接通了一部語言處理機,不管文字是什麼含義、什麼事情、什麼風格,隻要經過這部“機器”的處理,全都“熨平燙好”變成了一樣的格式傳達出來。這雖然可以減少播音員出錯的可能性,顯得操練有術,但卻令觀眾聽不出重點,讓人昏昏欲睡。

播音員必須要清楚,新聞播報不僅要明確傳達語句的目的,而且需要考慮情感的表達,隻有情感調動起來,說者才能理清頭緒、頭頭是道,聽者才能分清主次、有效接收。所以,在新聞配音中,不同的稿件,其情感體驗完全不同。例如,筆者在播報《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夏糧增產356萬噸》的稿件時,一看是統計局的數字,首先想到的是平穩、客觀。在處理時也沒有過多地重視意思的表達,不懂數字背後代表的是什麼,思維感受完全中斷,讀不出應有之義,自己感覺播得很累,播出來的新聞自然沒有感情,也不夠生動、沒有生命。

新聞報道設計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的喜怒哀樂,也各不相同,如果在配音的時候,都一個態度、一個語氣、一種情感,觀眾怎會不心生厭倦?

(二)注意力偏移

作為播音員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擁有一副好嗓音,但如果認為播音員隻要有個好的聲線,就足以完成新聞配音工作,那就本末倒置了。“好聲音”是為傳達內容服務的,將稿件內容真實準確地傳達給受眾是新聞配音最重要的任務。如果隻注重聲音的音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展現嗓音魅力上,稿件的內容就一定會被忽視。

例如在2012年6月17日播報《遼寧盤錦:小城市也有大發展》的稿件時,筆者想的第一件事是“這次別錯,一次成稿”。這對表達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僅成稿率更低,稿件內容和情感的傳達也完全顧不上。播音部的賀紅梅老師提醒我,不要為了追求有磁性的聲音,刻意地壓低嗓子,否則不僅聲音低悶,而且某些語音也容易出問題,如“zhi、chi、shi”等。

除此之外,如果播音員坐在話筒前還想氣息通不通,小腹怎麼沒使上勁兒,口腔有沒有打開,上齶有沒有挺起來,上一句話的那個字是不是多音字……如此怎能還有精力照顧到內容的傳播、情感的傳遞?

(三)“假積極”

播音員、主持人正確良好的語言傳播狀態,主要有兩方麵的指標:一是積極鬆弛;二是真誠專注。但是有些播音員在新聞配音的時候,沒有認真和熱情的態度,而為了讓別人感受到他的播講願望,刻意呈現出一種並非發自內心的積極狀態,故作“熱情狀”、“投入狀”,這就是所謂的“假積極”。這種狀態經常出現在日常的播報當中,播音員往話筒旁一座,語調高了,聲音大了,“播音狀”完美呈現,其實這隻是在“裝”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