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哲
2012年5月,筆者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播音部與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校台合作實踐基地的選拔,並作為第三批實習生到新聞頻道和新聞國際頻道進行了為期7個月的新聞配音工作。在央視播音部的實習任務是參與日常的新聞配音,每周安排3-4個班,大約能夠接觸到60-80篇不同類型的稿件。在大量實踐和訓練過程中,筆者在語音、氣息、口腔控製等方麵都有了較大的改善,能夠較為準確地傳達稿件的內容。在工作和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情感的調動在新聞配音中的作用尤為重要,這也是筆者實習時的關鍵突破。
本文將從情感調動與新聞配音的關係、情感調動不足的原因分析、情感調動不足引發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四個方麵來論述電視新聞配音的情感調動問題。
一、情感調動與新聞配音的關係
情感是人們對與之發生關係的客觀事物(包括自身狀況)的態度的體驗。理解感受過程和情感過程是不能彼此割裂開的,二者之間存在著互相引發、互相影響的辯證關係。不能隻了解稿件的表層結構,不能隻是就事論事,隻有做到理解與感受水乳交融、情動於衷,才能有真正的播音創作。
感受是感之於外,受之於心的意思。感之於外,不是隻感受文字或語言的存在,而是透過語言符號感受其所代表的具體的客觀事物的存在。受之於心,就是指客觀事物對播音員間接刺激所產生的內心反應。筆者深切感到,如果配音時的感受僅僅停留在“感之於外”的階段,甚至隻是關注自己聲音、吐字、調值這些技術問題,稿件內容所要傳達的信息就會不理解、吃不透,“受之於心”就無從談起。這樣的播報給受眾的感覺一定是冷漠平淡,甚至是模棱兩可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新聞配音中,情感就像一條線貫穿於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形之有聲,給予受眾的全過程,語言的生命活力也在於其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內蘊。在新聞配音工作中,如果播音員對於稿件內容不感興趣,不動感情,僅僅是把稿件逐字逐句念出來,那麼,傳播效果必然是呆板乏味、蒼白無力的。
二、情感調動不足的原因分析
目前的電視新聞配音中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狀況——無論什麼內容和類型的稿件,播出來都是“一個味、一個調”,語氣、節奏、停連、重音等技巧猶如公式,安放在固定位置,觀眾過耳就忘、不知其所雲。筆者認為這種狀況與情感調動不足直接相關,並在實習過程中深有體會。
播音創作的標準之一是“達到恰切的思想感情與盡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一”。語言技巧有其獨立性,思想感情是語言技巧的主導,二者相互引動、相互影響,缺一不可。結合實習過程中的體驗,筆者認為感情調動不甚理想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廣義備稿不足——理解感受不充分
播音員的工作是有效傳達稿件的內容,因而要明確傳達什麼、對誰傳達、怎樣傳達的問題,這時備稿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在備稿時,理解是基礎,感受是關鍵,隻有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才能有“感之於心”的刺激,才會激發出“不說不行、要說清楚”的播講願望,情感的調動才能最終形成。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播音部負責新聞頻道和新聞國際頻道幾乎所有新聞節目的配音工作,筆者在實習中就接觸到了包括社會、法製、軍事、天文地理、經濟等領域的新聞,這就要求播音員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豐富的生活體驗,較高的藝術素養和情感儲備。否則,將無法勝任工作。例如,筆者在播報2012年7月22日《潘基文將派人評估敘利亞局勢》的稿件時,因為對敘利亞局勢的前因後果並不熟知,導致播讀像是在完成任務,思想情緒無法放鬆,情感的表達不夠順暢。
(二)備稿時間倉促——情感調動不恰切
在學校學習播稿件時,我們會反複地研讀稿件內容、背景材料、思想感情,老師也會從各方麵進行指導,理解感受稿件並沒有問題。但在播音部實習期間,通常是備稿時間很短甚至沒有備稿時間。一篇稿件從拿到到播讀隻有瀏覽一遍的時間,甚至趕播出的稿件需要在無備稿的情況下直接播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