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有聲語言經典範式研究(節選)1(3 / 3)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本質和普遍意義上的經典常被定性為典範、規範、規則、法度,因其權威性和示範性而成為價值評定的標準。本文中所論經典,從西方語義學角度衡量,接近classic的意思,指的是在播音主持藝術方麵具有權威性的典範作品;從中文的語義角度來說,接近於權威性的著作,是從中國播音學學科視角觀照的,對後世創作具有影響和指導意義的典範作品。

(二)關於有聲語言經典研究與其他經典研究邊界問題的綜述

研究有聲語言經典首先要說清一個問題,有聲語言經典區別於其他經典的本質特征是什麼,以及怎樣選擇和評價有聲語言的經典問題。由於後世確認的經典不再擁有傳統經典的合法身份,而又同樣需要承擔傳統經典所擔當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責任,所以必然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當代的經典由誰來認定?怎樣認定?在不同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的人群之間如何達成對經典認識的共識?其實,這些問題在相關學科的經典問題研究中也同樣涉及,並被概括為“誰的經典”問題。其中,最有參考價值和代表性的是近20年來文藝評論界對文學經典問題的研究和探索。

國內關於文學經典問題的研究,起源於1997年謝冕和錢理群主編的北大版《中國百年文學經典》及謝冕、孟繁華主編的海天版《中國百年文學經典》。1993年,荷蘭著名學者佛克馬教授來北京大學講座,就文化研究語境下的經典問題研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佛克馬在這次演講中專門談到中國經典尤其是20世紀中國文學經典構成問題,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他的講座譯稿以《文學研究和文化參與》為名,同年在北京大學出版,引發了國內研究界從文化研究視角關注和研究經典問題的興趣。

20世紀60、70年代起源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CCCS)的“文化研究”,既是一種研究方向,也是一項學術成果,有人以“伯明翰學派”對其命名,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圖亞特·霍爾。“文化研究”的宗旨是消除英國文化給人的嚴肅正統、貴族氣、紳士化嚴重的印象,宣告文化不再隻是屬於精英的,它應該回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它應該是大眾的、平民的。

我國學界之所以能夠關注和接納文化研究(盡管目前還存在很大的爭論),既源於文藝理論界渴望走出封閉的理論象牙塔和審美城堡,更加關注文化的現實,提升自己言說能力的願望,也與近20年文學研究的不斷轉型有關。陶水平在《當下文學經典研究的文化邏輯》一文中描述,我國的文學研究在這20年裏經曆了從政治詩學(大體指改革開放前的文學研究)到審美詩學(包括文藝心理學、文藝美學、文藝語言學等),再到文化詩學的轉變,並直接引發了關於文學經典問題研究的熱潮。

隨著後現代文化的興起,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也被變異為審美的日常化、平庸化、庸俗化,對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問題一直是精英階層人士的焦慮重點,而經典問題的研究正好修正了審美日常化對文化的消極影響,並在國外形成一種以經典研究為中心的思潮,成為引領文化發展方向的一股力量。

以文學經典研究為例,在這個領域裏進行的研究既要是文學的,更要是經典的,能夠當選經典的作品必然要擁有較高的水準,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並且獲得普遍的認可。陶水平在《當下文學經典研究的文化邏輯》一文中認為:“如果說審美詩學研究和文藝學學科邊界的討論是為了澄清什麼是文學、什麼是非文學,辨析的是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本質、本性或本原問題;那麼文學經典研究則是為了澄清何謂好的優秀文學、何謂普通的平庸文學,辨析的是文學的審美原則、審美價值和審美理想問題。”

“文學經典”集“文學”與“經典”於一身,指向文學的典範世界和理想世界。我以為這個界定對我們研究有聲語言經典是有參考意義的,這種界定首先從研究對象的本體特征出發,解決的是學科內的評價標準問題,剔除了受非學科因素影響而帶來的評價標準混亂的問題,也應當成為我們研究有聲語言經典問題中確定研究邊界的一項有效的參考。

陶水平教授關於文學經典研究的闡述與張頌教授關於“催生有聲語言典範”的呼籲有異曲同工之效。2001年,張頌教授在自己的著作《詩歌朗誦》一書中提出:“詩歌朗誦,是學習和繼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感同身受地淨化心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升有聲語言表達能力的必要通道,是催生有聲語言典範的攀登階梯。它的廣泛性和群眾性、便捷性和個體性是具有明顯優勢的。應該大力提倡、積極推廣!”

2004年,夏青老師逝世時,張頌教授在回答中國廣播網記者關於夏青的播音具有怎樣的風格特色和美學追求的時候,闡述了“他堅持了中華民族的語言傳統”的觀點。指出夏青“莊重嚴謹的播音實際上是我們中華民族在語言錘煉過程中的一種積澱,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作風和氣派;他的鏗鏘有力正好是發揚了漢語的獨特魅力,叫作擲地有聲、一字千金”,並認為夏青的播音是“開一代新聲,樹一代語言風範,自成一家”。這個觀點是我們以夏青的播音理論和實踐作為有聲語言經典問題研究的依據。

2005年,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播音主持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籌)第一屆理事會會議上,張頌教授做了主題發言,再次發出了“催生有聲語言典範”的呼籲,並將其上升到播音主持藝術教育的性質和任務的高度上來認識。張頌教授認為:“播音主持雖然是藝術,但是它的根本屬性是新聞性,電台、電視台的播音員主持人都是新聞工作者,這一點是不應該動搖的。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藝術教育,它的內涵和外延不是僅僅培養幾個主持人、幾個播音員就夠了。專業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專業教育培養、樹立有聲語言的典範,中華民族有聲語言的典範。這樣的任務,應該作為播音主持藝術教育裏一個最高的任務而提出來。”

2011年,張頌教授在央視網華人頻道的節目中,再次提出“中華民族有聲語言是無價之寶”,提出需要催生有聲語言典範的呼籲。

因此,本論文認為有聲語言經典是指由播音員、主持人在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平台上播出並能夠經曆時間考驗,成為文化典範或有聲語言表達典範的那部分作品,是對張頌教授關於催生有聲語言典範的觀念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