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有聲語言經典範式研究(節選)1(1 / 3)

——以夏青的播音創作和實踐為例

王宇紅

編者的話: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王宇紅老師的博士論文《有聲語言經典範式研究》,在係統整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指導夏青的播音作品、創作經驗的基礎上,采用跨學科研究的方法,總結了有聲語言經典的生成過程、創作規律、評價標準、審美特質等問題,是中國播音學理論研究中值得重視的創新性研究成果,特摘要刊登如下:

本論文以夏青的播音創作和實踐為研究藍本,通過分析有聲語言經典的生成、接受、傳播以及審美效應的產生與審美價值的判斷等問題,采用宏觀研究與個案研究、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範式為一種研究模型,探究有聲語言經典的建構和評價等問題。

一、研究緣起

有聲語言經典範式問題研究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探索的專題,從外部因素來說,來自於經典問題研究在當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從內部因素來說,來自於對播音主持理論研究的兩種期待視野:一是來自於對曆史的評價與言說能力的期待,二是來自於對現實的解釋與說明能力的期待。

(一)對曆史的評價與言說能力的期待

在人民廣播7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有聲語言作品。這些經由播音員、主持人創造的蘊含豐富曆史價值和珍貴文化意義的作品,是中國播音學學科體係建構中最重要的創造性成果,其價值屬性該如何認定?采用什麼樣的研究思路分析和整理更利於對它的傳承和發展?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保護它們、發掘它們,使之真正成為保存完整的聲音曆史文獻?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問題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理論問題。

本論文認為這些堪稱經典的有聲語言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以開國大典為代表的各類重大社會曆史事件和大型媒介儀式活動中的播音、主持作品。這些作品既是體現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展現時代風貌的文化標誌物,是全民共同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貴的曆史價值。

(2)成為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音聲典範的播音作品。這些作品在推廣和普及民族共同語的進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漢語通用語發展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通用語發展史研究中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3)在日常的欄目化播出中,係統地介紹民族曆史和民族文化的播音主持精品作品。這些作品在傳承民族精神、弘揚文化傳統方麵,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廣泛的教育價值。

(4)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四大名播”齊越、夏青、林田、費寄平為代表的體現不同播音風格的個人代表作。這些作品既是播音員主持人勞動、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體現出這些獨特群體的創作風格、審美個性和文化品格,也與中華文化精神的繼承、發展之間存在著割舍不斷的傳承關係,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總之,在人民廣播電視發展的曆史進程中,流傳下來的大量的經曆時間考驗、內涵豐富的播音主持作品,它們的曆史價值、認識價值、教育價值、審美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一般廣播電視節目的範疇,是我們進行有聲語言經典研究的基本素材,它們的文化價值值得社會關注。保護、傳承“中國的聲音”,推進對它的深入研究,確立其中一些代表性作品的經典地位,強化其權威性、創造性和示範性,並最終使其成為具有普適意義的價值標誌物,這便是本論文進行有聲語言經典範式研究的緣起和初衷。

(二)對現實的解釋與說明能力的期待

20世紀是一個多元文化勃興的世紀,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當然也包括文化生產和學術研究。

1978年以後,中國社會生活的中心從政治意識形態中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文化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隨後到來的通俗文化思潮的衝擊下,精英文化無論是主流的還是非主流的都退居文化的“邊緣”地位,其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小。社會文化形態已經形成了一個由主導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民間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相互作用的多層次文化體係。這些多層次的文化力量此消彼長,相互製衡,形成了互不認同的格局,使人們對於文化價值的判斷處於迷亂狀態。

具體到播音主持領域,由於經典的匱乏、導向的迷失,年輕一代的播音員主持人麵對多層次的文化現象表現出在文化創造上的選擇困惑和價值迷茫,直接影響著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創新、發展。采用何種文化姿態傳遞節目內容、引導受眾情懷、展現個人風格成為他們在成長中必須要麵對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有聲語言經典範式問題的研究,通過對播音大家們成長和創作規律的總結,為年輕一代的播音員主持人提供更多的啟示和思考。

2007年和2011年《新聞聯播》播音員的兩次“換臉”引發的巨大社會爭議,已經使新聞播報方式的轉變從專業層麵的調整上升為一種社會文化觀念的表達。從文化傳承創新的角度看,新聞播報方式的改革應當是一種對過去經驗的部分否定和揚棄式的發展過程。新聞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它的文化身份是確定的,新聞播報方式的改革也應該成為一種引領社會風尚的文化創新活動,也要尊重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律。新聞產品在發揮其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同時,更要發揮育人功能。衡量一個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是否合格,不僅要看他們能否勝任日常狀態的新聞播出工作,更要看他能否在今後的文化傳承和發展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從這個角度說,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部的經驗富有啟示價值,以齊越、夏青為典範、代表的新聞播音員在完成日常新聞播報工作的同時,還創造出大量具有經典價值、曆史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的文化產品,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應該成為當代播音員主持人學習的榜樣。

從20世紀開始,經典問題的研究就成為西方文化界修正審美日常化對文化消極影響的武器,並很快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國內文化界形成了一種以經典研究為中心的思潮。這種思潮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經典常常被定性為典範、規範、規則、法度,以其權威性和示範性而成為價值評定的標準,成為引領文化發展方向的一股力量。有聲語言經典範式問題的研究便是在這樣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對它的研究和分析將直接體現出中國播音學關注當下、觀照現實的學術姿態和勇氣,同時也是我們這一代學人對後世應負的責任。

二、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