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充足準備,靈活運作,總結思考(1 / 2)

——河北衛視《曉陽問策》2013年“兩會”報道手記

宋曉陽

每年“兩會”期間都是各路媒體新聞大戰之際,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國家級媒體的報道優勢顯而易見。各個省級媒體同樣不甘示弱,組建駐京報道團隊、開設“兩會”專題節目、派遣知名主播跑“兩會”等等。當報道模式不斷被複製,“兩會”報道的“創新”之路變得愈加困難。特別是“兩會”期間的新聞選題關乎國家政策、民生社稷,除了常態新聞消息報道之外,解讀報告、訪談代表成為常規報道思路。圍繞以上兩個製作核心點,各級電視台積極打造形式多樣的節目形式。

一、《曉陽問策》的創意由來

河北衛視在2013年“兩會”報道前期策劃階段與我本人聯係,希望我以特約評論員的身份參與河北衛視的“兩會”報道工作,在河北衛視每晚18點30分播出的《河北新聞聯播》中,開辟《曉陽問策》板塊,時長3分鍾。在與新聞中心相關人員溝通之後,我欣然接受了邀請。

《曉陽問策》的創意來自河北衛視新聞中心鄭午陽主任,他介紹說:“除了為‘兩會’報道增加創新點之外,還希望通過特約評論員的身份與采訪‘兩會’代表進行等量級別的對談,就民眾關心的問題給出思考方向,從而體現河北衛視‘兩會’報道的深度。”

二、《曉陽問策》的前期準備

2月23日春節剛過,在河北衛視新聞中心,我與《曉陽問策》的兩位編導劉侃、陳維威就選題、資料收集、訪談內容等事項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溝通。在3月4日之前,兩位編導按照我的要求通過郵件不斷發來資料信息。我們逐步細化采訪方案、收集代表背景資料,特別是報道所涉及的不同領域中河北省的發展現狀。

《曉陽問策》預計製作5期,每期采訪3位代表,報道選題與河北省的工業、農業、醫療等民生問題相結合。經過商議,最終確定了5期節目內容,分別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民營企業的創新、基層醫改、扶貧以及轉變政府職能。

接下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閱讀大量的背景資料,帶著“空白”的大腦去發現問題,理出頭緒,找到采訪的方向。平時,我所工作的新聞媒體是國家級媒體,新聞選題覆蓋全國,探討的社會問題也是全局性問題。而《曉陽問策》的播出平台是河北衛視,這就要求新聞選題、問題視角必須緊緊圍繞“河北”兩個字。

因此,背景資料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麵:

十八大報告、河北省委書記張慶黎在河北省第八次黨代會上的講話。3月5日大會開幕之後,閱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全局性問題:通過書籍以及專業網站收集能源消耗、新醫改、扶貧、民營企業發展現狀等領域的宏觀以及微觀問題。

網上搜集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除了編導提供的“兩會”代表本人的背景資料之外,我還去每一位代表所在企業單位的官方網站,了解該代表所參與的具體工作。二是利用一些關鍵詞,了解該企業是否存在負麵新聞。

三、《曉陽問策》的前期拍攝

3月5日起《曉陽問策》開始進行前期拍攝,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內,本人共采訪了8位“兩會”代表,分別是:蔡戰勝代表(中捷石化)、李振江代表(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楊建忠代表(巨力集團有限公司)、李兆廷代表(東旭集團)、郭建仁代表(河北宣化縣常峪口)、趙鳳樓代表(河北承德市)、祝淑釵代表(河北省醫大四院)、溫秀玲代表(滄州中心醫院)。考慮到節目的整體播出,節目由5期改為4期,第一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如何雙贏》、第二期《曉陽問策之創新之路》、第三期《曉陽問策之扶貧攻堅》、第四期《曉陽問策之基層醫改》。由於節目板塊時長隻有3分鍾,被采訪人數從3位改為2位,從後來編輯成片來看,兩位被采訪人的素材編輯製作起來更為合理。

“兩會”報道時間相對集中,媒體根據節目需要會臨時改變之前的拍攝計劃,一些被采訪對象也會臨時更換,這些都會給采訪工作帶來難度。在原有準備的基礎之上,臨時加班、臨時修改方案成了家常便飯。更換采訪對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是來自代表自身,有的代表臨時決定不接受采訪,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隻能換人;另一方麵是來自媒體自身的需要,已經在演播室接受了專題節目采訪的代表不能再接受《曉陽問策》的采訪。

四、《曉陽問策》的采訪策略

《曉陽問策》一共采訪了8位代表,有的代表經常接受媒體采訪因而經驗豐富;有的代表麵對媒體還有些“小緊張”。雖然都是初次見麵,但為了更好地了解被采訪對象的語言習慣和人物性格,一見到代表我就開始跟他請教問題,介紹一下接下來的采訪過程中我想知道的內容。在攝像記者布置燈光、調整機器的空當,通過聊天讓對方放下緊張的心情,讓被采訪對象熟悉我的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