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讀了古人的這些詩、聯,心中滋生了無限的感慨。我想,盡管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們湧出的廉吏極少,但他們對後人的激勵卻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是總結出了為官之道,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原刊《黨風與廉政》1998年9期)

好人誰請你?

食堂裏常常見到一些身著各種製服的執法人員。好不“威武雄壯”。

沿著慣例先是一番謙恭,然後順職位高低或宴請主次坐定,即開始杯觥交錯、吆五喝六、猛吃海喝。席間,有人不失時機的伏在某個主管或主辦耳際低語一番,看到胸脯一拍、振振有詞:“包在我身上了!”滿桌的氣氛瞬即更加活躍。

於是,黨性、原則即被強奸,耀眼的國徽、公正的天平也被酒精麻醉了大腦的“公仆”們棄置一邊。

有人說:如此“特殊的宴席”,好人誰請你?我看不無道理。

不是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宴請,這些請客者,要麼,做了殺人越貨勾當的殘渣想留一條“狗命”;要麼,坑蒙拐騙之徒欲從手下溜走;要麼,偷稅漏稅者請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總而言之,好人請你做甚。

秉公守法者、正派無暇者、心底無私者,除了宴請親朋而外,有那多餘的錢給妻子兒女買些急需的禮品多好,情義雙全。

當然,中國有句俗語:“多行不義必自斃”。見“怪”不怪,助“惡”為虐的現象畢竟是少數。

別太神氣了,沒有多少好人請你。

有一天你一定會吃砸了!信不?

(原刊《黨風與廉政》雜誌1999年4期)

好一個“問心無愧”

近日,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問心無愧”讚》,讀後頗有幾多沉思。

文章說:在江西省曾發生一起敲詐案。一位推銷員到泰和縣推銷某產品,在銷路不暢,陷入困境之際,他給泰和縣縣委書記寫了一封敲詐信,言明掌握這位書記諸多不廉之證,並威脅足能令其身敗名裂,要這位書記拿出1萬元買證銷贓,否則……

麵對敲詐,這位縣委書記拍案而起,並當即在信上批示:“我問心無愧,不接受任何敲詐。盼公安局迅速偵破以正視聽!”

的確,正如文章所讚:“問心無愧”寥寥4字,鏗鏘有聲,感人肺腑,不僅令敲詐者膽顫心寒,也讓百姓肅然起敬。”

在警佩和稱讚這名縣委書記的正氣的同時,我不禁想到這樣一些事例:某某長家中被盜,在被竊大量金銀、錢物時,竟不敢報案,甚至案子破後不敢認“贓”。何也?因為那些被盜的金銀財物本身就是“贓”。隻不過,他們獵取的手段比那些“梁上君子”們“簡捷”一點,“文雅”一點,“體麵”一點。

因“問心無愧”而“拍案而起”與“不敢報案”,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捫心自問,假如是你,可敢道一聲“問心無愧!”

不容否認,在當官的隊伍中,確確實實存在著少數“蛀蟲”和“敗類”。據有關資料統計,自1988年至1998年10年中,我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案件17.4萬件,共有6100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先後落馬,被繩之以法。這些人不敢理直氣壯地道一聲:“問心無愧”,而隻能在愧疚和悔恨中(當然也有部分冥頑不化者)苟且偷生。

“問心無愧”的分量舉足輕重。應該說,對一些為官者來講能做到這一點的確不容易。既能“問心無愧”,也就足以說明他(她)未為金錢所動,未為女色所惑,未為原則所違,未為人民所唾。這樣的公仆越多,就越能提高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

目前,我省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正在和將要開展“三講”教育,我認為,使每個幹部“問心無愧”,應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我們的黨員領導幹部如果都能像泰和縣的那位縣委書記一樣“問心無愧”,上行下效,我們的黨風、民風、社會風氣又怎能不好轉呢!

“問心無愧”問的是“心”,而不是“嘴”,因此說起容易做起難。所有的為官者,都應把這4個字做為新的“官箴”,廉潔自律,築牢拒腐防變的防線。

請問可敢道一聲:“問心無愧?”人民時刻注視著。

(原刊《黨風與廉政》雜誌1999年第7期)

財務究竟是為誰“公開”?

在辦公室裏,我聽到一位同誌打電話問詢某一單位“財務公開”情況,隱隱聽得電話的那一頭有點頗不耐煩的聲音:“別老是催,到時候給你們公開就是了。”

我愕然了,財務是為誰“公開”?難道是僅僅為了應付紀檢監察部門的檢查?

我覺得,首先可以肯定一點:那個單位的主要領導對財務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還會覺得紀檢監察部門的胳膊伸得有點“長”了;因為我還曾親耳聽到一位鄉鎮領導在上級布置財務公開時,不屑一顧地說道:“怎樣理財我們知道,何須紀委嘮嘮叨叨……”

過去在農村基層工作時,我曾多次參與搞計劃生育工作,不止一次地聽到有的農民給我們做這樣的保證:“放心,我再不給你們養了。”弄得人哭笑不得。

“給你們公開”和“再不給你們養了”,本意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不同的,一方是應該說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領導幹部,一方是沒有多少文化、深受封建思想束縛的農民。而此刻,他們對自己所麵臨問題的認識,又有什麼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