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是極為複雜的。有時候十分理智,有時候卻會十分感性,輕易就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有些人就會通過對人們心理的刺激,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衝動地做一些事情,事後卻發現自己中了別人的“圈套”,其原因就是我們的心靈受到了別人的蠱惑。
生活中,我們在購物時,明明是第一次到某個商場或超市,導購小姐卻熱乎地像是老熟人,用甜甜的嗓音一口一個“咱們”地說:“這是咱們店裏剛到的新款。
”“咱們店裏搞活動,全場8.8折。”即使拒絕你,也會用上“咱們”:“不好意思啊,咱們的特價商品是不讓試的。”用“咱們”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用稱呼縮短心理距離
“咱們”的稱呼雖然有點假,但大多數消費者聽後心裏還是很受用的。銷售其實是與人打交道的藝術,合適的稱呼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雙方關係的親疏決定著兩者之間使用何種稱呼。反之,一個人被對方如何稱呼,往往影響著彼此間關係的親疏。在人的潛意識裏,都希望他人對自己抱著強烈的關心和重視。對我們表示強烈關心、重視的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對其產生好感。心理學家認為,使用有效的稱呼方式可以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
“咱們”減少陌生感
生活中,與陌生人打交道,人們總是會產生一種戒備心理,害怕自己被欺騙或受到某種傷害。在銷售中,導購小姐之所以稱“咱們”恰恰是為了消除消費者對陌生環境、陌生人的警戒心。因為,如果顧客心存戒備的話,是很難使說服發揮效能的。而如果能打破對方的警戒,讓對方覺得和你是一體的,說服工作就好做多了。
而合適的稱呼則可以起到這個作用。當說“你們”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說話的人與聽話的人處於不同立場,分屬不同團體。而直接使用略顯親切的“咱們”,則表示兩者處於同一個場上,同屬一個團體。這樣就能在心理上拉近彼此的距離,消除對方的戒備。
商店經常會搞一些促銷的活動,動輒就打出“最後三天”的字樣,而且,這樣的方式還是能夠吸引大批的消費者來搶購,為什麼消費者會受到商家的這種“威脅”呢?
物以稀為貴
很多東西在將要失去的時候才會顯得珍貴,商家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反應,通過對時間的限製來達到吸引顧客的目的。一種事物越是短缺,大家就越想得到,這件物品就顯得越珍貴,從而變成搶手貨。俗話所說的“物以稀為貴”就是這個道理。
機會越少,越難得,我們就會越珍惜,進而使自己因為不願意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而采取某種行動。這種心理效應幾乎能夠左右人們的行為,甚至改變人們原先猶豫不決的態度。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當時間或者數量被限製的時候,那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氛圍會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人們不再猶豫,甚至放棄過多的考慮,果斷行動,以便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免受錯失之痛。
比如,一家電影院在做影片放映的宣傳時打出的標語是:“獨家放映、預定數量有限、放映僅限三天!”這樣的宣傳無疑會引起人們的關注,短短的一句話中,就從三個方麵警示大家:“隻此一家,機會很少,欲看從速!”這也就是說,你設置的期限越短暫,其短缺的效果也就越明顯,而因此引起的人們的擁有欲望也就越強烈。這在商家進行產品推銷的過程中是很有成效的。
有這樣一個實驗:甲、乙兩個人到某居民區去說服住戶同意在他們的房前豎立寫著“小心駕駛”的標語牌。甲在來到居民區直接向住戶提出這個要求,結果很多住戶拒絕了他。而乙來到居民區,首先是請求住戶在一份讚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麵對這個小要求,幾乎所有住戶都簽了字。於是,幾周以後,乙又來到該居民區,向這些居民提出豎立標語牌的要求,結果大部分居民接受了這個要求。
“登門檻效應”
同樣都是豎立標語牌的要求,在實驗中,甲、乙的不同方式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居民在安全行駛請願書上簽字之後,很輕易地同意了樹立警示牌的要求。
心理學家把這種“得寸進尺”的現象,稱為“登門檻效應”,指的是一個人接受了別人的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後,往往會願意接受一個更大的要求,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就能夠順利地登到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