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別讓心靈受到蠱惑——小心中了別人的“計”(1)(2 / 2)

言行一致的心態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都希望在別人麵前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看作變化無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別人的要求,給別人提供幫助之後,再拒絕別人就變得更加困難了。如果這種要求並不會給自己造成大的損失,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反正都已經幫了,再幫一次又何妨”的心理,於是,“登門檻效應”就發生作用了。

先跨進門檻,再慢慢圖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利用這種心理,我們可以有效地改變他人的行為,化拒絕為接受。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但如果你先提出較小的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

“買高清DVD機免費贈送影碟”、“購買巧克力,贈送泰迪熊”、“購買商品滿80元,免費贈送食用油一瓶”……看到這樣的消息,人們不禁會心中一喜,為了得到免費贈送的東西而購買指定的商品,不惜花時間,排長隊,瘋狂搶購,然而到最後卻發現這些東西,其實自己並不需要。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理智的消費呢?

占便宜心理

貪圖便宜是人們常見的一種心理傾向,我們在日常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特別是在購買商品時,很多顧客對打折的商品,對免費的商品可謂是趨之若鶩。物美價廉永遠是大多數消費者追求的目標,一般來說,人們總是希望用最少的錢買最好、最多的東西。如果有免費贈送的,更覺得是額外的收獲,喜不自勝。這都是人們的占便宜心理的一種生動的表現。

占便宜可以讓人們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消費者會因為用比正常便宜很多的價錢購買到同樣的產品,更為額外得到免費的商品而感到開心和愉快。但是,很多時候,人們隻看到了其中有利的一麵,卻忽略不利的一麵。

免費的巨大吸引力

多數交易都存在有利的一麵和不利的一麵,但免費、打折使我們忽略了其中不利的一麵。免費的商品對人們而言,似乎沒有什麼損害和風險,它給我們造成一種情緒衝動,讓我們有“物超所值”的錯誤印象。再加上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免費的和打折的東西能夠全部或部分地降低我們做決定時所冒的風險,抵消了我們心理上的懼怕。也就是說,選擇免費的物品,才不會有顯而易見的損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60元,而一旦進入大商場的櫃台,就要賣到幾百元並且還會有不少人買。“天價”月餅、“天價”口紅等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

價格越高,東西越好

照理說,人們都渴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難道那些消費者真的相信是“物有所值”嗎?或者,他們是被錢“燒”迷糊了?

其實,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求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而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數量、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這種消費理念的轉變導致人們出現了這樣的認知:價格越高,東西越好。價格高,能給人“名貴”和“超凡脫俗”的印象。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奇特的消費現象: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用價格來提升品質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占有財物,其真正動機在於獲得榮譽,實現歧視性對比。價格高的商品意味著權勢、地位、榮譽和成功,而購買價格高的商品是一種炫耀性消費,能讓人產生優越感。也正因為如此,商家在做廣告時,會用“貴得有‘理’”這樣的說法,暗示自己的昂貴商品代表著“高品質”的生活。目前,炫耀性的消費方式已經波及了並不富裕的人群,甚至這一人群對昂貴的商品更為熱衷,因為他們更急於擺脫“並不富裕”的標簽,借昂貴的物質消費來使自己獲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