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可以洗去罪惡
心理學家就人們對水的心理進行過研究,研究顯示,在人們的潛意識裏,認為水確實可以將自己的罪孽“洗”淨。東方和西方的“文化觀察家”們發現:水具有清洗實體和清洗意識的雙重作用。例如:洗禮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儀式,人經受了洗禮,就可以滌除原有的罪過和錯誤,成為與以往不同的人。在印度,恒河被稱作聖河,恒河水就是聖水,在裏麵沐浴可以消除一年來的所有不潔。在伊斯蘭教中,信徒進清真寺前一定要洗手,齋戒之前要全身沐浴。在我國民俗中,也有在特定日子“祓濯”、“祓除”邪氣的習慣,用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晦氣。
水能讓人走向新生
水所具有的潔淨、透明特質,通常被賦予純潔意義。人們把水可以洗淨髒物的作用進行了延伸,認為水可以洗淨犯過錯的心靈,洗掉罪惡感。
清潔的行為可以讓人的心情更加光明、沉穩,能夠中和罪惡感所產生的負麵情緒,是讓自己得到解脫的方法。自古以來,水象征著母體的子宮和羊水,在人們接觸水時,就像重新回歸了母體。而母愛是博大的,母親對孩子是寬容的,用水清洗讓人覺得得到了寬恕,使人擺脫掉罪惡感帶來的陰影。由此可見,水可以洗去罪惡由來已久,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因此,用水清洗自己,也就成了一種象征性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得心靈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角色的影響,而且,時間越長,就越會認同自己所充當的角色。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角色認同效應”。例如,如果你是“教師”,隨著時間的延長,也會按照“為人師表”的原則來要求自己。
扮演角色與真實自我
關於“角色認同”現象,心理學家津巴多在1972年曾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實驗”。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係的地下室進行的,參加實驗的都是男性誌願者。一部分誌願者被心理學家指派為“看守”,一部分則充當“犯人”。為了使實驗顯得更逼真,還給“看守”發了製服和哨子,並訓練他們推行一套“監獄”法則,而充當“犯人”的誌願者則穿上囚衣,被關在牢房內。
實驗結果表明,僅僅一天的時間,他們就完全進入角色。“看守”們變得十分粗魯,想出各種壞主意來對付“犯人”,而“犯人”們要麼變得無動於衷,要麼開始了積極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話來說就是:“多數人的確變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區分角色扮演和真實的自我之間的差別。”
扮演中的自我認同
實驗表明,人們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常常會獲得自我認同,很難從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因為個體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為了使自己演得真實,就會主動地去了解自己的扮演的角色,隨著對角色認識和情感投入的加深,人們就會更加認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很多演員在扮演某個角色時,因為情感投入太深,而一時難以自拔,即使戲已經拍完,卻依然不能從角色中走出來。其實就是這種心理效應作用的結果。
假如你生病了,到一家醫院看病,有一位這方麵的專家和一個剛從醫院畢業的年輕大夫供你選擇,如果不考慮經濟原因,你會傾向於請誰為你治療呢?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請專家為自己治療。這是為什麼呢?
相信權威,避免出錯
人們容易遵從權威,是因為在各個領域裏的權威都精通本行業知識,取得的成就也最大、並且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在很多時候他們的見解比普通人更正確。這就是“權威效應”。“權威效應”是指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更容易使別人信服,得到別人的重視。
之所以存在“權威效應”,首先是人們覺得權威人物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能降低出錯的概率,這是出於人們的“安全心理”。畢竟,在生活中,對於一些專業的東西,本身懂得不多,就容易對權威人士產生依賴,通過他們的言論來幫助自己進行判斷,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獲得周圍的認可
人們都有“尋求讚許心理”,而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是相一致的,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麵的讚許和獎勵。畢竟,挑戰權威會承受很大的壓力,並且會受到群體的排斥,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與其逆道而行,不如順應大勢,和群體保持一致,進而改變或者放棄自己原有的主張。
“權威效應”既能給人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又會導致人們缺乏創新,形成思維定勢,無法獨立思考。權威的話雖然比一般人的話可信度更高,但不意味著他們的話絕對正確。我們做出判斷,歸根到底都應該靠自己的頭腦,即使是權威的觀點,也隻能當作我們的參考,而不能盲目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