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是誰在影響你——為何心理暗示有如此大的力量(1)(2 / 2)

客觀環境、外在因素並不對人的行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即使是在惡劣的環境之下,隻要人的主觀上的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和信念,那麼還是會有效增強行動的效果。因此,心理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額外的關注和重視則可以給人以安慰和激勵,可以激發其內在潛力。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一些牙痛患者在看到大夫的那一刻,就會感覺好多了;一些迷信的人找神婆給自己看病,即使神婆開的藥丸隻是一些並不能治病的維生素片,但是病人吃了以後還是會感覺舒服了些,這是為什麼呢?

“安慰劑效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對某人或者某種物品的效能表示信任的時候,自身的症狀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安慰劑效應”。牙痛患者之所以看見醫生會感覺好一些,“病人”吃了神婆的“假藥”會覺得舒服很多,這都是一種心理作用。牙痛患者覺得馬上會有人來處理他們的牙病了,從而情緒便放鬆了下來,病痛也便得以緩解了;假藥可以治病,也是因為病人“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心裏得到安慰,症狀便得到緩解。

心靈的依賴

在臨床醫療上,經常會用到“安慰劑”。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外形似藥的製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於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或崇拜的病人,能在心理上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預期的藥效。

當然,安慰劑並不是對所有人都能發揮效用,隻有對那些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的人才能發揮作用。雖然從表麵上看來,“安慰劑效應”的實施者在進行“欺騙”,其接受者“上當”了。但是,在某些時候,用善意的謊言安慰人的心靈,也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某人得了絕症,親友告訴他隻是普通的疾病,可以避免因得知真相後的恐懼而導致的巨大的心理壓力。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總會需要精神的安慰。

有個成語叫“強顏歡笑”,就是說自己不高興,但是還要勉強自己假裝出笑容去麵對別人,其實,從心理學上,假裝高興,真的可以使自己情緒變好,這是怎麼回事呢?

身心互動原理

從醫學角度來說,悲傷的情緒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減緩,所以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感到精力衰退,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而“假裝快樂”是一種快速調整情緒獲得快樂的方法,雖然治標不治本,但的確有效。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身體和心理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整體。一種情緒往往會引發相應的肢體語言,比如,憤怒的時候,我們的呼吸會變得急促,同時還會腳下用力,緊握拳頭;高興的時候,我們的麵部肌肉會放鬆,嘴角上揚,露出微笑。反過來,肢體語言的改變同樣也會引起情緒的變化。當我們處於某種消極的情緒時,可以通過調整肢體語言,帶動出需要的積極情緒。比如,你強迫自己做微笑的動作時,你就會發現內心開始湧動歡喜,所以假裝快樂,你就會真的快樂起來,這就是身心互動原理。

積極的心理暗示

心理學家認為,即使處於不利的環境中,如果我們能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情緒和行為就會產生良性反應。因此,當我們強迫自己做出某種偽裝的表情時,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實施某種心理暗示。當我們在心理暗暗告訴自己“你是優秀的,你要快樂”的時候,在暗示的作用下,我們就會朝著暗示的方向調整自己的內在機製,實現身心的協調和統一。因此,積極地讚美自己,對自己說一些讚美和鼓勵的話,則有利於發揮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轉化不良的情緒。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會說:“我是一個誠實的人,我不會欺騙別人”、“我很膽小,難有出息”、“我做事總是馬馬虎虎”……結果說自己誠實的人真的很誠實,說自己沒出息的人也會一事難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標簽效應”

很多人會對自己做出一番描述,不管這些描述是對是錯,都好比給自己貼上了“標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這是因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