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如在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描寫的男女的愛情悲劇,由於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家有世仇,他們的愛情得不到雙方的認可,受到百般阻撓,但他們的愛情並沒有因此而斷絕,兩人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
因被幹涉而反抗
人人都有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意誌進行選擇,而不願意做受人控製的傀儡,一旦別人幹涉自己,代替自己做出選擇,並且將選擇的結果強加給自己時,就會覺得自己的主權受到了威脅和侵犯,從而產生一種對抗的心理,排斥強加給自己的事物,更加珍惜即將會失去的事物。對於相戀的人,當有外力幹涉的時候,兩人就具有共同的語言、命運、遭遇和體驗,這將會造成兩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局麵,促使他們更加團結,一致對外。
另外,越難得到的東西對人的吸引力越大,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而輕易得到的東西或已經得到的東西,其價值往往會被人忽視。因此,戀人會因為受到幹涉而使對方在自己心目中更加重要而不願舍棄。
在我們周圍,大齡未婚女性越來越多,而且她們大多數都是別人眼中的優秀女人——高學曆、工作好、待遇高甚至有房有車,但就是這樣讓別人豔羨的一族卻成為“難嫁”一族。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收益的大小
在心理學家看來,婚姻是人的一種心理行為。婚姻可以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心理收益,諸如、幸福、浪漫、溫馨、踏實、安全等精神享受。一般來說,對方的條件越優秀,自己期望得到的心理收益也往往越大。優秀的女人往往更青睞於選擇更優秀的男人作為自己的伴侶。但因為自己的基點已經很高,導致選擇麵也就相對變得狹窄。某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遲遲未婚的原因中,占首位的是“未遇到合適的伴侶”,雖然不同女性對好伴侶有著各種各樣的標準,但其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女性對婚姻期望值的提高,對男性要求的提高。
不為結婚而結婚
“看重愛情,不為結婚而結婚”是導致大齡女性遲遲未婚的另一個原因。在調查中,人們在做“選擇結婚對象時首先要看的標準是什麼”一題時,選擇“情趣相投有感覺”的占到大多數——51%。在“你有意結婚嗎”這個問題上,選擇“抱定單身”的為零,32%的人“希望能盡快結婚”,68%的人是“慢慢再說吧或近期無打算”。這些結果也透視了單身女性這樣的心態,在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的時候,她們能夠以自若的心態麵對自己的現實處境,在享受單身生活的同時等待愛情的到來。她們看重愛情,不會因為自己的年齡問題,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更注重對感情的追求。這樣的觀念使她們能夠看淡自身的“婚姻危機”,而學會坦然麵對。
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位哲學家也曾對年輕夫妻們說過:“你們自以為相互之間在婚前已經十分了解,其實在婚後,你們會發現在枕邊睡的是另一個人。”為什麼婚後的生活會讓人們戀愛時的激情迅速退卻呢?
從理想回歸現實
從心理學角度看,其實是因為從戀愛到婚姻,實際上是從理想狀態回歸到了正常的意識狀態。人們一下子會發現自己眼中的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實不是實際情況變化大,而是人們的感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婚姻這一法律形態把兩個人的關係固定下來之後,戀愛時的那種銷魂斷腸、如癡如醉的熱度就會逐漸消減。取而代之是大量枯燥的家庭瑣事。這些事,既不新鮮,又不斷地重複,使人厭倦。這時,人們就會逐漸從理想狀態回歸到清醒的、現實的意識狀態之中。如果有誰還想延續理想中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失望。
審美疲勞的出現
隨著婚齡增長,時間久了,奇遇歸於平凡,陌生變成熟悉,新鮮感就會消退。
人們就會出現“審美疲勞”,對特定對象的興趣就會下降。這個責任不在婚姻,因為這種感情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它是不可能持久。在婚後,興趣的冷卻,有助於相對清醒地、客觀地認知對方,這時就會覺得對方原來並不是自己想象那樣的,進而導致親密度下降。所以,心理學家提醒人們,婚後五到十年是婚姻的“危險期”。
如果過了這個危險期,愛情將向親情轉變,互相視對方為親人,是自己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時產生的就是另一種新的甜蜜。如果這期間,彼此產生強烈的厭倦和矛盾,就會使婚姻麵臨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