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隴望蜀的故事形象地向人們說明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荀子曾說:“貴為天子,欲不可盡。”貴為天子了,天下都是他的,但他還會覺得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還想擁有更多,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常人呢?在人們心中貪得無厭是件很不光彩的事,但從心理角度分析,卻有著客觀的原因。
需求層次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這種現象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學說——需求的層次論。他認為一個饑餓的人最想得到食物,這個人此時什麼都不想,食物是唯一的追求,但是他得到食物,解決溫飽後,他就會有更高的要求,隨著願望不斷地滿足,他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當人們擁有某種願望和追求時,就會充滿壓力感,並因此緊張、不安,這種緊張和不安會成為人的心中的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驅動著人們去前進、奮鬥。當這一願望得到實現之後,滿足感就會逐漸減弱,人們的緊張情緒就會消失。接著,可能就會有新的需求出現,開始新的行動,周而複始,永不間斷。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產生的不好後果歸因於他物、他人,很少會從自身找問題。其實,這是心理學上所講的一種歸因效應,所謂歸因是指觀察者依據外在行為,對一個活動者或他的內在狀態進行推論。
內外因的歸結
一般來講,人們常常把某種行為歸結為兩方麵的原因,即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對於行為的實施者來說,他們常常把產生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原因,而旁觀者或是其他人,則常常會指出該行為形成的內部原因。例如:一次考試過後,媽媽責怪小明的考試成績太差。而此時小明可能會辯解說,考試的題目太難,但媽媽很可能會一針見血地指出:“你是不用心,沒有好好學習。”
逃避心理
人們都有逃避責任的心理,當自己的行為造成不良的後果時,行為主體就會下意識地為自己開脫,本能地忽視主觀的錯誤而把責任推給客觀的因素,以減輕自身的責任或愧疚。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們總喜歡把責任推給別人了。高速公路上,一輛汽車拋錨,司機揮舞雙手,希望得到路過的人幫忙,卻沒有一輛車停下來。對此過路人解釋說:“我覺得其他人肯定會幫他,所以沒有在意。”一句話,就把責任推到了別人身上。工作的時候,老板責怪計劃表做得不充分,同事之間就會相互指責,誰都認為造成問題的原因不是自己。
其實,我們無法控製客觀世界,卻可以掌控自己的行為。遇到問題和麻煩時,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從自身找原因,問問自己是否盡力,先總結自身的缺點和不足,然後再適度地去考慮外在原因。如此,事情才能得到徹底解決。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對一些小事不在意,對一些小過錯不以為然,還一廂情願地安慰自己“沒事”、“不要緊”,結果鑄成大錯,使自己失敗並遭受損失。導致悲劇發生的根源就在於人們內心深處普遍存在著的僥幸心理。
投機取巧碰運氣
所謂僥幸心理,是指無視事物本身的特征,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原則,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來行事,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發展心理傾向。這種心理是一種自我欺騙,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一些存在投機心理的人,則總是心存僥幸,相信運氣,相信自己能夠避開麻煩,輕易得逞。然而,客觀事實是不能改變的,把希望放在萬分之一的可能上,遭受失敗則是必然的。
自我保護與坐享其成
僥幸心理從某種角度講,是人們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比如當遇到壓力、風險和危機時,人們就會感到焦慮,心理就容易失衡。這時,為了防止這種失衡無限製擴展下去導致人們出現精神問題,就需要一種不確定的、脫離實際的樂觀情緒來支撐起人的精神層麵,暫時穩定人的精神;但是僥幸心理就如同心理上的嗎啡,如果過度依賴僥幸心理進行自我安慰,則可能導致自我催眠,使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生活中有很多人,其態度通常是不積極的,不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取得成績,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的事情上,凡事總是想“也許、萬一、大概……就可以……”,比如考前猜題的時候,比如買彩票或者炒股的時候,比如明知違法還要冒險的時候,為了坐享其成,逃避艱辛地付出,結果一再縱容自己,結果導致錯誤越犯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