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虛榮心
當自己準確地預知了結果,往往就會得到別人的讚許和尊敬,顯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和有才,這樣自己的虛榮心就會獲得一種滿足。為了滿足虛榮心,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去這樣做。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喜歡扮演“諸葛亮”角色的人,其實在事前往往並沒有準確地預知事情的結果,隻是通過後來的改變,使自己的預測與結果相符而達到自我心理的滿足,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自欺欺人。因此,我們常常用“事後諸葛”來比喻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在事前毫無主張,事情過去之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以示高明的人。
當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時候,會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但即使是演員能把某一角色演得惟妙惟肖,也終究不是他自己。我們常說:“人生如戲”,其實,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我們有時也在戴著“麵具”,扮演不同的角色。
戴麵具的我們
生活中,我們並不是時時處處都表現最真實的自己的。很多時候,自己原本心裏很難過,但是在他人前還要裝出一幅高興的樣子;自己對某些人原本是不喜歡的,但是在一起的時候,還要擺出親切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側麵,一些是光鮮亮麗的,是展示給他人的,一些則是陰暗的,隱藏起來不給人看的。“陰影我”和“麵具我”其實都是自我的組成部分,但二者還存在很大的差別。生活中的我們,有時是戴了“麵具”的自我,而不是真正的自我。
麵具的來源
我們之所以需要戴著“麵具”,其實有兩個根源,一是來自社會的期待和要求,人的人格中都隻有善良的和邪惡的雙重性,在社會中生存,社會要求我們要積極、上進、有涵養、承擔責任等,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收斂起自己懶散、墮落、粗魯的一麵。因此,我們就會給自己戴上“麵具”,把好的一麵展現出來,得到社會的認同,久而久之,就把自己變成了“麵具我”。
實現自身的目標和抱負是戴“麵具”的另一個來源,與此同時也是自我保護。
生活中,人們大多數的阻礙和威脅來自於外界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為了使自己得到認可,避免遭受傷害,人們就會戴上被認可和接受的麵具。當然麵具不僅僅是為了適應他人和迎合社會,也是經過修飾的、真實自我的反映。
很多人對自己目前生活環境都不滿意,而一直認為別人的環境更好。但是真正互換以後才發現,別人的環境也並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麼好。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攀比心理,總是喜歡拿自己的狀況去和別人對比,然後對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環境表示不滿,並因此感到痛苦。
攀比導致不良心理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麵情緒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產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誇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產生極端的心理問題和障礙。
現實的差距和主觀上的錯誤認識
攀比的產生源於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差別。例如,有的人權傾一時,呼風喚雨,有的人抬轎推車,謹言慎行;有的人家財萬貫,錦衣玉食,有的人櫃無盈幣,倉無餘糧。這些明顯的物質、金錢、權力的差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難免讓人心中不滿,憤憤不平。
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看問題角度的差異是引起攀比的主觀原因。例如,總是看到別人生活的光鮮的一麵,而看不到其背後的艱辛;在審視自己的生活時,又隻看到自己的辛苦付出,而看不到令人羨慕的一麵。這樣也會對自己的現狀越來越不滿,而對別人的生活表現出十足的羨慕。
攀比心理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角,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沉溺於攀比中無法自拔,產生忌妒、憤怒、仇恨的心理,對人對己都很不利。因此我們要努力克服這種不良的心理。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欲壑難填”,人們總會“吃著碗裏的,還會想著鍋裏的”,掙夠了10萬,還想要賺100萬,總是在不斷地追求新的欲望,“得寸”就想“進尺”。
欲望無止境
人的需求會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一個需求被滿足之後,就會產生另一種需求,這個規律是永恒不變的。隨著周邊環境的發展,人的需求也在不斷發展。因為人是社會的產物,經濟、科技都在進步,也要求人們要不斷地變化自己的需求,隻有跟得上社會的發展,自身才能獲得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