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謀高就的想法
人們為了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而頻繁跳槽的現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現在很多上班族,尤其是一些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在工作之初,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做不好就換一份工作,或者抱著“下一份工作會更好”的心理,工作中一遇到挫折,或者覺得沒有得到自己想象的那種重視,便會認為自己是懷才不遇,產生“另謀高就”的想法,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還沒有幹幾天,就因為各種原因,迫不及待地更換了新的崗位。
尤其是年終的時候更是跳槽的高峰期,有了一點工作經驗的年輕人,便覺得現在的工作已經不能使自己有所發展,或者對現有的工作已經不滿意了,為了獲得很好的工作,就開始忙著跳槽,以此來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種感覺。
浮躁心理
頻繁跳槽與人們的浮躁心理有很大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意識的開放,社會給青少年展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結果也就會給青少年留下這樣的印象:“這個工作我不喜歡,馬上就可以換一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浮躁的心理,以及恃才傲物的心理,使得他們,在工作中缺少一種踏實的態度,總是覺得別的工作會更好,現在的工作也許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不斷地換新的工作,這裏不行,就去那裏,也就出現頻繁跳槽的現象。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例如,在學校裏,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多次遭受失敗和挫折後,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他們會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自己還是最差的學生。於是,就開始放棄學習,自暴自棄。
“習得性無助效應”
心理學家把這種種心理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這種無助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環境所致。如果個體的行為總是得不到任何鼓勵,就會放棄努力,變得無所適從。
這種“習得性無助效應”常發生在態度消極的人身上。當一個人精神匱乏,感覺不到生活的希望時,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有用,於是就選擇放棄,而且還會把這種感覺遷移到其他方麵,精神受到打擊,以至於平庸度日。
因看不到希望而放棄
這種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受環境的影響過大,把自己淹沒在環境中,找不到自信,麵對現實環境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也失去了麵對困難的勇氣,即使有希望改變人生,由於害怕麵對眼前的環境或者再次的失敗而選擇了放棄。實際上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了,而是被生活嚇住了,因此就選擇甘於現狀,不求進取,以獲得暫時的安寧。
另一個原因是人們誤以為眼前的事實就是將來的事實,從心理自發地接受了這個事實,認為現狀是無法改變的,也就不會想著去改變。即一種安於現狀的心理,沒有想著去改變現狀,或者沒有想著事實並非如此。結果,很輕易地接受了現狀並且不去改變。
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或者即將發生的事做出評價、預言。
等到事情發生後,即使自己的預言或評價和事實不符,人們也會將自己的預言和評價進行改變,使之與事實相近或相符,以證明自己對事實早有預見。心理專家把這種現象叫做“事後諸葛效應。”
愛表現自我
人們對於將要發生的事情總是喜歡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見,並信誓旦旦地表示結果絕對不會錯,以示自己有聰明過人之處。
人們之所以這樣做,其實與其愛表現的心理有很大的關係。“愛表現自我”是人類特有的本性,它潛藏在每個人的心裏。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更高明、更有才華,更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就會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因為人們發現,大家對那些有先見之明的人往往比較重視,於是人們就會努力地讓自己扮演具有預見性的角色,使自己能像諸葛亮一樣通曉古今,預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