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當你自以為是的時候——錯覺讓我們不知所措(2)(2 / 2)

人的群體性

其實,這就是一種從眾心理。人都是有群體性的,人們害怕脫離群體,因此人們就會選擇傾向群體的意見,覺得隻有接受了群體的意見才能更好地融入群體。因此,當個體對所在的群體很信任,也就願意接受群體的意見,並會逐漸習慣了群體的思維模式。同時,群體的行為方式也對個體構成了一定的壓力,迫於這種壓力,人們也會主動地與群體在意見和行為上保持一致。

為自身尋求保障

人活在社會裏,並不是孤立的,當人們采取某種行動之前,總是希望能參看一下別人的“成果”,以增強自己行動的信心。人們往往認為,真理是掌握在大多數人手裏,所以,很願意跟隨大眾行動,即使錯了,大眾也都一起錯了,自己的心理也是平衡的。

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使我們感到安全和有依靠,但是其負麵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因此,我們在參考大眾的意見的時候,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不加分析和思考一味地盲從反而會給自己帶來損害,因為真理也未必就掌握在大多數人的手裏。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

一個人要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出發時發現丟了一張價值200元的電話卡,雖然很心疼,並沒有影響他去聽音樂會。如果這個人把提前購買的200元音樂會門票弄丟了,則不願意再次買票,這是為什麼呢?

不同的心理賬戶

丟了電話卡,損失了200元錢,而丟了音樂會的門票也損失了200元錢,同樣是損失200元錢,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前後兩種情況人們之所以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原因就在於,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門票歸到了不同的賬戶中。因此,在音樂會的賬戶裏,其支出僅僅是200元,並不會因為丟失了電話卡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算和支出發生變化,因此,人們仍然會選擇去聽音樂會。但已經丟了的音樂會的門票,和需要再買的音樂會門票都被歸入到了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如果要聽這場音樂會,就要花400元才行,這樣人們當然覺得很不劃算,因此選擇放棄。

不同的對待方式

這種相同數額的錢在同一個消費者的心理上產生不同反應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他把不同來路的錢放到了不同的“心理賬戶”,比如,同樣是100萬,而在人們的大腦中根據不同的來路建立了不同的賬戶,因此辛勤勞動換來的100萬和意外獲得100萬感覺上是不一樣的。

因為它們分屬於兩個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大多數人對自己辛苦掙來的錢花起來肯定會很謹慎,不該花的不花,該花的能省則省;意外之財則不同反正是白得了,沒了就沒了,花起來也很隨便,因此可能就會毫無顧忌地盡情享受,請客吃飯,買各種高檔的奢侈品,很快就會揮霍一空。

按照常理,我們在觀察事物時,站近些就會看得更清楚些。但是,喜歡油畫的人都有這樣一個感覺,離得越近反而越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相反,退後幾步,油畫的逼真效果就會立刻突現出來。這就是看油畫的規律,要想看到油畫的美麗和逼真,就不要離得太近,離得稍遠一些,才會看得清楚些。這一現象被稱為“阿斯伯內多效應”。

遠離與身處其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對“阿斯伯內多效應”最形象的說明。當我們身處其中時,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變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周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但因我們身在其中卻感受不到。這就是“當局者迷”;當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過一段時間回來再看原來熟悉的環境,就會猛然發現周圍都變了。由於遠離,我們原有的習慣沒有得到及時“刷新”,我們就會發現差距和變化,這就叫“旁觀者清”。

位置與情感對體驗的影響

出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象的原因,心理學家分析有以下幾點:一是所處的位置有誤。欣賞油畫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最好找到恰當的位置,如果選擇的觀察點不佳就會影響“畫麵”質量或看不清“事實”。二是情感卷入太深。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太在意,所有情感都會投入到這件事上,高度集中的情感會讓人的心智出現迷亂,繼而看不清事實的真相,造成自己的迷惑。因此,我們隻有能夠“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跳出這個圈子,才能更明了地看到事情的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