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心理魔鏡中的自己——我們為什麼會采取這樣的行動(2)(1 / 2)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被試者先以打工仔的裝束找某公司經理談事,經理的態度很冷淡,愛答不理的;過幾日,再讓被試者以身著西裝革履的政府官員打扮去找經理,經理很熱情地予以招待。這種由衣衫、身份而決定態度的效應,稱為“包裝效應”,它其實是觀察者態度的一種表現。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隻認衣衫不認人呢?

審美觀的影響

這與人們的愛美心理和審美觀有關。雖然審美觀因人而異,但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總希望看到美的人或物。一般來說,西裝革履、舉止優雅、儀容整潔,看起來更舒服,符合多數人的審美觀。

此外,人們在審美過程中,總有一個從淺表到深刻的過程。而當今社會,人員的流動性很大,人們的交際範圍廣而交往程度淺,審美也隨之出現淺表性,在判斷一個初識者的時候,往往憑借“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不外乎對方的發型、容貌、服裝穿戴、言語表達等。

服裝是身份的象征

當今社會,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出現了馬克思所說的“物化”。這種變化使得人們有了進入高階層的方式,即購買高檔商品。因此,高檔商品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還要滿足其心理需求,成為一種買得起的身份象征和符號。所以人們,尤其是渴望躋身高階層的人,看到穿著西裝革履的人,就會覺得對方是成功的、有教養的、富有的、高階層的人。故這樣打扮的人則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

詹森是一名體育運動員,平時訓練的時候非常刻苦,而且成績也很好。但是一參加比賽就會發揮失常,接連失利。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並將這種心理現象命名為“詹森效應”。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如一個平時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原本考上名牌學校是沒有問題的,但關鍵時刻卻發揮失常;一個在奧運會上有十足把握能拿到金牌的運動員,結果連銀牌都沒有拿到?

患得患失的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能擺脫這種心理效應的影響。當一個運動員取得成績後,人們就會給他“安”上無數的光環,而且很多雙眼睛會一直關注他。由於受到眾人的追捧和利益的驅使,給自己造成了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心理定勢,再加上賽場的特殊性,以及肩負的國家、社會、家庭等對自己的巨大期望,無形之中會加劇人們患得患失的心理,想到一旦失敗就會讓大家的失望,也給自己丟麵子,在如此強烈的得失心理下,怎麼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呢?

自信心的減弱

重要的人物往往是備受關注的,而過多地關注則會變成壓力,當人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做事情的信心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例如,一個人做某件事時,沒有多少人關注,即使失敗了也無妨礙,就會表現出很強的自信,輕鬆完成這件事;反之,當一個做事時,很多人都在關注,如果失敗了還有可能遭受到嘲笑,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就會有一種害怕失敗的畏懼感,事情就會變得不輕鬆,導致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增大。人一旦失去信心,對比賽產生畏懼,就會過多地想著如果失敗該怎麼辦,精力不能集中,結果導致發揮失常。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最能出賣你真實的想法。在生活中,我們也常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對別人說謊的時候,總是不敢直視對方,似乎直視對方,對方就會知道我們在說謊。為什麼眼睛是謊言的天敵呢?

瞳孔的變化

眾所周知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是人能看到外界的唯一渠道。其實眼睛除了作為視覺器官以外,還能表達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人們也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為人的瞳孔的大小變化隨著外界光線的強弱變化而變化,也受情緒和興奮度影響,同時,人類的思維也跟瞳孔的變化有密切關係。聽到自己不喜歡的話瞳孔就會收縮;而聽到讓人感覺欣快的話瞳孔就會擴大;如果發生危險的時候或高度興奮激動時,瞳孔就會擴大到平常的4倍,瞳孔的變化是中樞神經係統活動的標誌。透過瞳孔的變化,別人就會知道你真實的想法,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說了謊,就會不敢正視對方的眼睛。

從眼球到內心

實際上,眼球的轉動可以顯示出人們現有的想法,如果一個人在用心聽你的講話,精神高度集中,眼球轉動就會很少,眼睛就會顯得相對穩定;如果一個人不想聽你的講話,他希望趕快結束這次談話,眼睛就會四處遊移,希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有的時候也說明他暗藏打算。

人的眼睛往往是人的內心世界的表達。人們在說謊的時候,往往是心虛害怕的,於是更加害怕對方從自己的眼神中看出什麼,因此有這種擔心時,就會在行動上刻意地使自己的眼神避開對方,不敢正視對方。但是越是逃避,反而越顯示出自己的心虛,也越容易出賣自己。

不管是參加比賽,或者是進行談判,人們往往更傾向於在自己的熟悉的場所進行。我們常說:“我的地盤聽我的”。在自己的地盤上,我們常常充滿信心,並因此常能贏得勝利,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優勢作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