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心理魔鏡中的自己——我們為什麼會采取這樣的行動(2)(2 / 2)

環境影響心理

人們做事都是在具體的環境中完成的,而周圍的環境往往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把與人們活動相關的時間、地點、場地、環境與氛圍等因素統稱為情景。談判的具體環境稱為談判情景,比賽的集體環境稱為比賽情景。

環境會影響人們的心理。人是感情動物,即使是情緒控製較強而且不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的人,也無法完全擺脫環境帶來的一些幹擾。例如,在談判時,在溫馨、舒適的談判環境和和諧氛圍中,談判容易順利進行。相反,在嘈雜、紛亂的環境會使人的情緒處於躁動狀態,影響人的思維活動和信息識別率,會在談判中做出讓步甚至出現失誤。

主場的心理優勢

心理學家解釋說,動物在自己的領地裏,最有辦法進行防衛。人類也是一種有領域感的動物,與自己所擁有的場所、物品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離開了這些東西,人的感情和力量就會產生無所依附的感覺。而“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說法,更是形象地道出來了主客場給人們心理造成的不同影響。

例如,在比賽中,比賽情景對人的心理影響也是很大的。主場氣氛會為東道主構建了必勝的信念與支持,同時也給對手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許多對抗的競技賽事中,客隊也往往不惜代價組織支持者建立龐大的“拉拉隊”到場為其助威,希望反客為主,以便增強自信心增加獲勝概率。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些現象: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到要交的前一天,就不會動筆寫;老板布置下來的任務,隻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想著要完成;對於要洗的衣服,要等到沒有換洗衣物的時候,才開始動手清洗。

人們常有這樣的心理,對於那些不是要馬上完成的任務,就會習慣性地往後拖延,直到迫不得已時才會想著如何去完成它。心理學家把這種拖延心理現象叫做“最後通牒效應”。

懶惰心理作祟

在此之前明明有充裕的時間,為什麼人們總會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來完成任務?主要原因就是人們的惰性心理。懶惰的人總是希望自己獲得休息,在沒有明確時間規定下,就會放鬆,不著急,將事情一直拖延下去。如果一件需要5天能完成,而老板給了10天時間,我們就會覺得時間還長著呢,等明天再說吧,在這種心理的鼓動下,就會將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最後期限到來的時候,才急急忙忙地著手完成任務。

為了逃避而拖延

人們總喜歡在最後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其中也有逃避心理在作祟,對於棘手的事情,人們總是喜歡逃避,躲一時是一時,不到萬不得已,就不會主動去做。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每個人都存在對生活逃避式的想法,因此會追求立即的滿足,這是我們最原始、本質的需求,如果某些事情需要我們付出,需要等待,那麼我們就傾向於逃避這種痛苦的、焦灼的等待。逃避的另外的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對事情本身的恐懼,害怕完成它,從而在心理上就不願接受,就會一直往後拖,直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選擇完成它。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太遠,會感到寂寞,太近,會覺得壓抑。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需要獨占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被稱為人際空間,由於這個空間像一個大氣泡包圍著一個人,又被稱為“心理氣泡”。

心理氣泡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坐在他的旁邊。在經過80人次的試驗後發現:在一個隻有兩名讀者的大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而坐,一般會默默地找另外的座位坐下,以遠離那個陌生人。否則有些人則會直接問:“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證明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超過這個距離,就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心理“氣泡”的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人的個性特征,一般來說,獨立性強的人,或內向型的人,心理“氣泡”較大。外向型的人,或依賴性強的人,心理“氣泡”較小。

不同的心理距離

不同關係的人們之間,心理距離也是不同的。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認為人與人之間有四種距離:(1)親密距離。雙方的距離可在15?厘米以內,雙方可以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體現出親密與友好。(2)個人距離。在46~76厘米之間,最遠距離為76?122厘米。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3)社交距離。近範圍為1.2~2.1米,一般用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遠範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4)公眾距離。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其範圍為3.7?7.6米,甚至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