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這樣的現象,你越是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你越是不讓我做什麼,我偏要做。例如,老師說,上課不許做小動作,要認真聽講。但是學生卻不能安分,總是要找些東西來玩;老板說,上班時間禁止聊QQ,違者罰款。員工卻心想,工作做完,你管我做什麼呢!你不讓我聊,我偏聊!這樣的事分明是在對著幹,但是很多人卻偏偏喜歡這麼做,這是為什麼呢?
對禁止的事情好奇
喜歡對著幹是人們逆反心理的一種表現。好奇心是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因為好奇而想要了解某些事物,而當這些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是隻做出禁止而又不解釋禁止原因的時候,反而更加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引發逆反心理,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該事物。因此,你越是禁止,對方越是想知道,從而形成一種相對的局麵。
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
麵子心理也能引發人們的逆反心理。中國人是特別注重麵子的,視麵子如生命。如果在一群人麵前,A命令B去做某事,B可能就會和A對著幹,你讓我去做,我就去做,多沒麵子啊,你還命令我,我就是不去。B為了駁回顏麵還會和A反著幹,你讓我做這個,我偏要去做那個,以此來證明自己不是受製於人,贏回自己的麵子。
另外,有的時候,你說我不敢做,我偏要去做,證明自己不是懦夫,別人敢做的事我也敢做,別人越說一個人不行,卻偏偏能激發這個人的鬥誌,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激將法。其實,這也是麵子心理在作怪。
人性當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弱點,即發現別人的錯誤容易,看到自身的錯誤卻比較難。例如,如果問一個人說:“你覺得自身存在哪些缺點?”或者是“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嗎?”恐怕沒有幾個人願意如實地反省自己。即使自己曾經或者現在都有某些不好的行為,他們也會為自己找各種借口和理由,或者是下意識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對自我的寬恕
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是“自我寬恕”的心理在作祟。盡管我們常講,寬以待人、嚴於律己,但在潛意識裏,還是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實惠,更多的照顧,而受到更少的鉗製,更少的約束。毋庸諱言,“寬以待己,嚴於律人”的信條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之中。差不多是人們共同的潛意識。生活中,這種心理,在人們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隻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而已。
逃避不良的後果
當我們做錯了一件事,並引發不良後果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我”,而是會想:“這件事我不應該負責任的,要不是某某把事情派給我,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的確,絕大多數人都會先設定,是別人的問題造成了錯誤的發生,而經過仔細推理之後,才會發現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大多數人都存在自我寬恕的心理,遇事總是先把責任推給他人,有時候他們自己也並不能意識到這種做法,已經形成了習慣。換句話說,很多時候,很多人,是很難站在客觀、正確的立場上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同樣也就難以正確地認識自己,準確判斷自己的錯誤。
一天當中會發生很多事情,但是事過之後,人們的腦海中往往留下的是一些愉快的記憶,而對於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則忘得一幹二淨了。為什麼人們會記住愉快而忘記難過的事情呢?
記憶與興趣
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
通常人們不願意再記起那些痛苦的事情,所以,那些痛苦的事情就會被自動抑製而漸漸的遺忘(前提條件是不再強化);那些愉快的事在回憶中往往讓人們神清氣爽、記憶猶新。
記憶選擇性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體現在,人們總是能記住和自己興趣相關的東西,因為感興趣,才會有情感投入,才會有美好的體驗。因此,人們會主動記住那些能引發自己興趣,並伴有愉快體驗的事情。
情感的刻意淡化和加深
有人說,忘記過去是人的天性,有時我們曾經狂熱地為發生過的不幸感到痛不欲生,但不久之後就會理所當然地學會了遺忘,不但如此,曾經痛苦的感受有時還會變成美好回憶,說明人的感知具有選擇性和適應性。人們對痛苦的記憶會選擇淡忘,在內心深處會不自覺的排斥這些記憶,甚至是刻意地去回避那種不愉快的感覺;對於愉快和幸福的記憶人們則是努力地想記住,在內心深處則誇大和強化這種記憶,使其印象更深。
因為人們的生活是需要快樂的,不能總沉浸在痛苦之中,記憶選擇性定律能有效的幫助人們忘記過去,擺脫痛苦,增強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念,使人們擁有一顆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人們就會自動選擇記住那些愉快的記憶,這些愉快的記憶增強了內心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