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什麼我們不能控製自己(2)(2 / 2)

你是否曾在繁忙的街道上看見過車禍,或者當車禍發生不久你恰好到達了出事地點?你很可能駕車駛離現場,並認為一定已經有人叫了救護車。但是,假設在荒郊野外,周圍沒有其他人,你遇到了同樣的事件,此時你會有不同的反應嗎?一定會的!

責任的擴散

調查發現,當汽車在偏僻的道路上拋錨時,往往能夠得到比在繁忙的道路上拋錨時更多的幫助。這是為什麼呢?在偏僻的地區,每一個路過故障車的司機都清楚,如果自己不幫忙的話,很可能就沒人幫助他了;而在繁忙的道路上,因為過路人很多,幫助別人的責任被平分給了其他的路人,提供的幫助卻越少或越晚,目擊者的數量決定了自己是否需要出手幫助他人。

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存在這樣的心理,對大家都能幫忙的事情我們會袖手旁觀。心理學家解釋說,人們之所以會袖手旁觀,是因為受到了“責任擴散”的心理效應的影響,即旁觀者越多,每個旁觀者肩負的責任就會越少,隨著責任感的減弱,個人的積極性和使命感就會消減甚至消失。

積極性的強與弱

假如有人需要幫助,而他的身邊就隻有你一個人,這時責任就全部壓在了你一個人身上,在巨大責任感的驅使下,你就會覺得自己必須去幫助這個人;但是,如果需要援助者的身邊有很多的人在圍觀,這樣自身的責任感就會減弱,覺得自己的責任小了很多,因為即使自己不去援助,也會有別人出手幫忙。如果在場的人都這樣想,結果就可能是,大家誰也沒有伸出援助之手,而成了冷漠的旁觀者。

法國科學家亨利·法布爾曾做過一個關於鬆毛蟲的實驗:他把若幹鬆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然後在花盆中撒下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鬆葉,看鬆毛蟲會不會去吃。但是,一連七天七夜,沒有一隻鬆毛蟲吃到鬆葉。它們隻是一隻接一隻不停地繞著花盆邊緣爬行,直到饑餓勞累而死。為什麼鬆毛蟲直至餓死,也沒有一隻離開“隊伍”出來吃鬆葉呢?

這體現的就是一種盲從的心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說話做事時,其實也有這樣的傾向,常常失去的主見,而盲目地跟從別人。

少數服從多數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十分普遍。我們總是講“少數要服從多數”,自己總要站在人多的一邊,因為不管是一件事還是一種事物,選擇的人越多,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它是對的,它是好的,起碼它是安全的,即使是受傷害,受損失,也不僅僅自己一個人遭受損失。這樣,自己在群體中總是可以獲得安全感、認同感、歸屬感。

思想的束縛

很多時候,人多並不代表正確和安全,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考慮的往往是有多少人堅持某一條意見,而忽略了意見本身是否正確。隻是覺得人數多代表了一種說服力,自己也被輕易說服,盲目地參與進去。有時也是一些“古訓”在作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因此很多人的思想和行為在潛移默化中被束縛住,誰都不敢做“出頭鳥”,誰也不敢展現自己的獨特之處,結果導致自身創造力的喪失,逐漸趨於平庸。

當我們身處圖書館時,一般都會安安靜靜地看書,即使說話也是低聲細語。一方麵由於圖書管理員的管理,另一方麵,我們看到大多數人都在安靜看書,於是便模仿他們。這是從眾效應在發揮著作用。

受大多數人的影響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標準,形成印象、做出判斷的心理變化過程。當個人受到大多數人的影響時,就會對自己的想法、行為產生懷疑,隨即調整自己,盡量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大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證明,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擺脫無形的心理壓力

人是群體動物,習慣群體生活。如果個人的表現與多數人的表現不同,就會感到孤立,內心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感覺自己脫離了群體,變得憂慮和不安。當自己的行為、態度和他人保持一致時,則會產生“沒有錯”的安全感,感到輕鬆而舒適。為了不給自己造成心理壓力,多數人會選擇隨大流。

不同類型的人出現從眾心理的程度不同。女性意誌薄弱,一般比男性易出現從眾心理。性格內向、自卑的人,比性格外向、自信樂觀的人更易出現從眾心理;文化程度低者比文化程度高者更容易隨大流;年齡小的人比年齡大的人,更易產生從眾心理;生活閱曆豐富的人比生活閱曆淺的人產生從眾心理的概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