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效應反映了人尋求滿足的一個心理過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某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官體驗。有了一次好的體驗之後又想尋求更好的體驗,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永無止境。但是,這種心理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煩惱,人們為了讓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就會因為一樣東西的改變而無限製地為它尋找配套的東西。
人與人之間是互惠的,如你送我一筐菜,為了感激你對我的好,我可能要送你一鬥米。但是,互惠也是有一定條件的。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在交朋友時自己善待對方,對方也會同樣善待自己。這樣想的人往往交不到知心的朋友,因為互惠原理也要講究適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交往講究互惠
早在1974年心理學家霍曼斯就曾經提出,人們之間的交往實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它同市場上商品交換遵循的原則具有一致性。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希望得到的不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超過了付出的最大的限額,也會令人們的心理失去平衡。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但是如果你對別人好得太過分,讓別人覺得無法回報你,就會選擇逃離。
人們在生活中最注重的是心靈上的平衡。在交往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保持這種平衡,如果你為對方付出過多,就會給對方造成一種心理壓力,使得對方覺得無法回報,從而產生一種愧疚感,也就失去了交往中的那種心理平衡,對方就會自動地選擇遠離你。
需要獨立的空間
人雖然隻有社會性,但還是需要獨立的空間。對對方過分好,這樣的交往有時候往往會讓對方感覺你是在牽製他,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行動或者想做的事情受到了你的限製,產生不自由感。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如果交往中過分地對別人好,可能就會無意中侵占了別人獨立的空間,別人就會自動遠離你,使你們的交往出現障礙。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在課堂上拿著一個假蘋果,問學生們誰聞到蘋果的香味,在他的幾次提問下,居然有大部分同學舉起了手,說自己聞到了蘋果的香味。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的暗示
蘇格拉底的學生之所以會說自己聞到了假蘋果的香味,其實是因為受到了他的暗示。蘇格拉他暗示他的學生這是一個有著誘人香味的真蘋果,而他們也對此深信不疑。
心理暗示是指在沒有對抗的情況下,人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的符號,使自己的某些觀點、意見被接受暗示者認同或者按照自己所暗示的方式活動。
暗示的特點是隻要求受暗示的人接受一些現有信息,並且是無判斷地接受。受到暗示的人往往會“睜著眼睛說瞎話”。
自我的決策與判斷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每天都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暗示不是擺道理,而是靠一種提示。比如,當多個人對你說你看起來臉色蒼白,精神不佳時,你就可能就會感覺不舒服,當醫生檢查後,宣布你沒有病的時候,又會變得生龍活虎。這些現象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人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暗示,這與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關。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並且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製之後做出的。通常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說這個人有“主見”。可是,人是有局限性的,很“自我”的,人也並不是完美的,也不總是對的,也會不可避免地就接受外來的影響,受到別人的暗示而會認同他人觀點。
在我們的身邊常有這樣的現象發生。
某員工因為想著下班後要和女朋友約會,不斷地看時間,結果把本應該打給某客戶的電話,打給了別人;一個學生因為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害怕老師檢查,結果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看似一件很小的事情,卻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讓我們一整天都難以安心。
衍射心理
心理學家用“衍射心理”來解釋這種現象,這種心理主要表現為大腦因為小事的糾纏導致精神無法集中或者注意力發生偏頗。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這些小事的出現,我們的思維開始活躍,無法集中到正在進行的工作或事情之上。這些頑固念頭或不良情緒在頭腦中反複出現、徘徊,使人失去平靜和耐心,無法集中精力去進行正在處理的事情。而這種心不在焉,往往會導致我們犯下嚴重的錯誤。表麵上,那些小事與我們犯下的錯誤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但實際上,這些小事往往就是始作俑者。
心中的顧慮
正是因為“衍射心理”的影響,我們才會因為一件小事而一整天都無法集中精力,甚至一整天都不能安心。因為當我們的心中有所顧慮,有所擔憂,有所掛念的時候,就會不經意地去想它,想這件事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是美事,就會想入非非;而如果想到的是不好的後果,可能就會使自己的心懸起來,更加擔心即將發生的事情,這種情緒會持續很長時間。總之,無論好與壞,它都會左右我們的情緒,致使我們的精力無法集中,使我們無法專心地進行眼前的事情,影響到正常的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