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什麼我們不能控製自己(1)(1 / 2)

身在茫茫天地與芸芸眾生之中,人顯得很渺小,渺小到連自己都難以控製住自己。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事情並不會按照自己的想象的方式發展。在心理作用下,做心靈的主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越是想要控製一切,反而越會讓自己的心靈“走火入魔”。

生活中,一些個別的、輕微的“小的過錯”,都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錯誤和損失的出現。如,一扇玻璃窗壞了,沒有人修理,就可能導致整座樓的玻璃都被打碎。這是為什麼呢?

“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幾小時後,車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沒有得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最終使公眾變得麻木不仁,犯罪現象就會滋生。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其熟視無睹、不聞不問、反應遲鈍、糾正不力,就會暗示更多的人去模仿就有可能演變成“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防止“破窗效應”,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例如,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遵守公德、舉止優雅、談吐文明,就能營造出文明而有教養的氛圍。這樣人們的不良行為也會有所減少,或者被杜絕。

生活之中,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總是不好意思開口說“不”,有時候為了得到別人的歡心或者好感,甚至會說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話,明明是對方錯了,卻要承認是自己不對。取悅別人是一種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為什麼人們都會這樣去做呢?

為了獲得歸屬感

導致這種心理的原因之一是人具有社會性,群居的生活需要有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就會使得我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進而自然不自然地去取悅別人。人都害怕孤獨,害怕被隔離,隻有身處集體之中才會感到安全和踏實。於是,孤獨的時候,就希望自己有很多的朋友,為了能擁有更多的朋友,人們就會想方設法地留住身邊的人,甚至主動地做一些事情去討別人的歡心,希望別人認同自己,使自己在群體中有一席之地。

自卑心理的表現

生活中,還有些人取悅別人是因為害怕得罪人,其實這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為他們不自信,害怕失去一些東西,或者受到別人的傷害。於是就靠違背自己意願的行動來換取別人的好感或認同。例如,有的人在別人或者上司對自己有什麼請求時,往往擔心自己如果不答應上司,上司就會記恨自己,對自己不滿,從而影響自己的晉級和獎金的獲利等,因此,就會取悅上司,即使自己很不願意,也會假裝開心地答應。對待同事也一樣,害怕不答應同事的要求,同事就會不滿意,會在自己不如意時嘲笑自己,會到上司那裏說自己的壞話,甚至在其他同事麵前說自己是自私等。所以,很多人就會去取悅別人,盡量不去得罪人,讓別人開心,進而實現某種自我保護。

當我們在演唱會的現場時,會不由自主地和眾人一起哼唱、擺手或歡呼;比賽中,當對球員或裁判有意見時,不滿的情緒會被煽動並且迅速地擴散,隻要有一個人向球場扔東西,很多的球迷也會隨著往下扔。在公眾場合,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因為受到某種感染而使自己失控呢?

社會感染

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於群眾中的社會感染和心理暗示。當刺激發生時,一個人的反應是因為受了他人行為的刺激,而這個人的反應又刺激了另外一些人,並且這種刺激會不斷地增強。

美國學者愛德華·A·羅斯指出,這是刺激與反應之間一係列遞進增強的過程。人們在受到暗示的時候,就會相互影響,在這種作用下,一些荒唐的暗示又進一步地鼓動群眾,引發某種騷動,而騷動本身則更加堅定了人們對暗示的信任,進而,在這樣的循環下,人們的行為會逐漸地趨於狂熱。

欲求的滿足

導致社會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個人特點、認同感和欲求滿足。如丈夫受到嘉獎產生的愉快情緒,引起妻子及其他家人為之興高采烈;如在各種球類比賽中,在這一大環境下,作為鬆散的無組織的社會共同體,同仇敵愾的球迷會不約而同地跟隨他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