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的氛圍烘托態勢激發個體的某種潛意識,使其自我控製能力下降,喪失個人身份,突破內在自我的道德準則,做出在正常情況絕不會發生的行為。在這裏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匿名效應”,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才會更加無所顧忌。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群體的討論對群體的意見有這樣的影響:群體原來支持的意見,討論後會變得更加支持,群體原來反對的意見,討論後會變得更加反對,最終群體的意見會變得極端化。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剛與朋友看了一場電影,在與朋友討論時,大家都覺得這部電影很不好,之後你就會覺得這部電影真是糟糕透了。
眾口鑠金
討論一部電影時,個人的觀點之所以會在群體討論之後出現較大的變化,是因為雖然剛開始你不太喜歡這部電影,但是你的理由很可能隻是某一方麵的,而且比較微小,可是當和大家討論時,所有的意見彙集在一起,從各個方麵加以否定後,就足以證明那部電影實在糟糕。此外,群體成員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使自己的論據更有力,就會極力把觀念表達得誇張一些。如果發現大家都否定這部電影,個體成員就會說出更極端的觀點,以顯得自己很機敏。當群體中的每個人都這樣做,群體討論後的觀點就更極端,自然而然地就出現了群體極化現象。
從眾與自我保護
在群體決策中,群體極化效應既可以使一個群體變得更冒險,也可以使之變得更謹慎,而這取決於群體初始的傾向。群體討論中冒險偏移的發生,是因為在群體討論和群體決策中,個人的責任得到擴散,即使說錯了,決策錯誤,責任也是大家的,這就增強了人們決策的膽量,同時謹慎的個體為了不被別人嘲笑為膽小鬼,也會順從大家的觀點,而對於群體討論導致謹慎偏移,則是多數人出於自我保護,更願意偏向謹慎的決策造成的。
要到馬路的對麵,有地下通道和天橋供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方式?事實上,兩段路花費的力氣和時間是一樣的,然而多數人卻選擇地下通道而不是人行天橋。這是為什麼呢?
“直覺決策”的錯誤
過天橋時,是先上後下,人們一看先要費力向上爬,就懶得走,寧願在十字路口等綠燈亮了再過。而過地下通道卻是先輕輕鬆鬆地向下走,很多人會覺得輕鬆。
在這種行為中,人們都犯了心理學上所說的“直覺決策”的錯誤,把一開始走路省力氣當作了最主要的判斷依據。
人在進行決策時往往喜歡用比較容易的標準,來做出某種預測或判斷。在現實生活中,不管做什麼事情,人們總是很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覺,總是用一種比較容易得出的標準來對事情做出判斷,進而付諸行動。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這種判斷標準往往不準確。
個人行為的雙重性
每個人的個人行為都具有雙重性。一方麵,人們總是追求“理性”化的“自我”,在決策前會使用“嚴格”的決策程序,追求最優化;另一方麵,人類自身又存在一個“鬆散”的“自我”,具有不努力追求最優化的非理性傾向,在進行決策和判斷的時候,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並且多憑自己的直覺進行判斷。
正是因為這種直覺與理性的衝突,使人們在決策之前不能夠具體去計算某個物品或者某件事情的真正價值,進而導致自己做出另一種選擇,即選擇走“地下通道”而不是“天橋”,選擇用更多的錢買價值並不相等的東西……
當我們擁有了一個美好的東西,為了與之相配套,我們又會相繼買很多相關物件,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狄德羅效應”,也叫做“配套效應”。
被睡袍所脅迫
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一天朋友送了他一件非常特殊的禮物——酒紅色的睡袍,這件睡袍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深受狄德羅的喜愛,可他總覺得,家裏的家具顏色、地毯等與這件睡袍很不相配。於是,他將家裏的東西全部進行改裝,提高了檔次,使之與睡袍相搭配。最後他才意識到,“自己竟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尋求滿足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配套效應”。生活中,人們有一種協調的心理,會不斷地追求這種平衡。人們總是在協調自己與周圍的環境,使之看起來是平衡的。例如,我們習慣了鳥籠裏一定要有一隻鳥這種思維方式,當一個空空的鳥籠出現在房間裏,看到的人自然就會覺得這樣的景象是失調的,隻有配上一隻鳥看起來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