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生活真奇妙——日常瑣事中的樂趣和學問(2)(3 / 3)

現實生活中,給別人送禮或者收到別人送給自己的禮物,其實是很尋常的事情,然而,就是這尋常事情的背後,卻影響著人們一種深層的心理,即一種信息的傳遞和心理需求的獲得。

一種心靈的索取

法國心理分析家薩繆埃爾·勒帕斯傑認為:“禮物是愛的見證,是精神食糧,恰當的禮物就是一份能夠使接收人內心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禮物。”送人禮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予對方關懷和祝賀。然而,在現實中,禮物從來都不是免費的饋贈。心理學家指出:“給予就是索取”。我們贈送和接受禮物的方式,暴露著我們內心的聲音和期待。當我們送禮,在表示對他人的感謝、欣賞、尊重和祝賀時,我們其實也是在期待索取別人的觀點和想法,希望得到別人的感謝、認同、喜歡、讚賞等回報。

自我呈現的方式

20世紀初的人類學家馬塞勒·莫斯認為,禮物是一種靈魂的寫照,禮物是饋贈者的自我呈現的一種方式和途徑。禮物的選擇和送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映射出饋贈者的品位和愛好,以及對接收者的關注和了解程度。因此,禮物也不是隨便送的。不合適的禮物往往會給接收者帶來某些傷害,因為這表明饋贈者根本不了解對方,不重視對方。而且,人們常常在聖誕、新年等重大節日送禮,就在於送禮是在祈福和睦這樣一種特定環境下進行的。如果彼此存在隔閡或者矛盾,禮物就變成一種無可比擬的語言,讓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冰釋前嫌。因為,在送出禮物的那一刻,我們會感覺自己是寬容大度的,是充滿活力和愛心的。

生活中,人們一直以為食物是肥胖的“幫凶”,是根源。而事實上,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很多肥胖者過量進食,並不是因為胃饑餓,而是嘴饑餓。

以“吃”來獲得心理滿足

引起嘴饑餓的心理因素有很多種。如,吃得多可以得到較高評價,這種情結往往形成於兒童時期。父母在給孩子喂食時常說:“吃得多的是乖孩子,吃完飯就帶你玩去……”這都是在暗示孩子多吃點兒,吃得越多得到的評價越高,這種心理情結一旦形成,就會一直影響到其成年之後。

此外,吃得多還能緩解不良情緒。孩子肚子餓的時候,往往情緒不好。如果此時給他東西吃,他就會得到慰藉,心情也會大為好轉。這種感覺最初形成於嬰兒期對“奶瓶”的依賴,很多時候嬰兒並不是因為肚子餓才哭鬧,而缺乏育兒經驗的父母在手足無措的情況下,就會把奶瓶塞給嬰兒,嬰兒便停止了哭鬧,於是,隻要孩子哭鬧,父母就會給他食物吃。由此,在嬰兒的潛意識中便將吃東西與良好的心情聯係起來。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式。成年後,如果其他欲求得不到滿足,也就很可能以食欲來代替。因此,很多人在心情壓抑的時候,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往往會把吃東西作為舒緩情緒,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

對饑餓的恐懼

潛意識中對饑餓的恐懼,也是導致人們肥胖的一個原因。經過對深層心理分析,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情結來自於遠古時期。古人謀食不易,在長期的饑餓之後,一旦獲得食物,就盡量填飽肚子,作為儲備。由於這種“多吃儲備”的文化傾向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之中,特定的情況下,很多人難以自我限製,結果越吃越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