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生活真奇妙——日常瑣事中的樂趣和學問(2)(2 / 3)

前蘇聯心理學家萊斯托夫曾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一場人數眾多的宴會上,主人依次與來賓握手時,隻能對身形、相貌、年齡、地位等特征中最為突出者,及時記下他們的姓名。例如:在身著藍色衣服的行列中有一位身穿紅衣服的人,他就會給人以突出印象,故而他的名字也容易記憶。通過總結,萊斯托夫發現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現象,於是,他大膽地推測人們總是容易記住那些特殊的事物,這一現象被稱為“萊斯托夫效應”。

記憶的特點

“萊斯托夫效應”的產生和人們的記憶特點有關。人們對許多事物的記憶都是無意識記憶,無意識記憶帶有明顯的偶然性和選擇性。並不是所有接觸過的事物都能被記住,而是隻有那些有特色的、最為特殊的人或事物,或者在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才容易使人印象深刻並有利於記憶。

心理學家指出,人對初次打交道的陌生人的印象隻會保持很短一段時間。按照萊斯托夫效應的觀點,如果想要別人長時間記住自己,就必須巧妙地突出自己的個性和特色,讓自己最突出的個性成為對方記憶的焦點。紅衣服就是一種增加自身特色的一個途徑。

讓個性成為記憶的焦點

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沒有特色和價值的信息不會受人關注。即使你很有才能,如果沒有明顯的特征,也隻能淹沒到人海之中。相反,即使你不是最優秀的,但是卻在服裝上或在言行上表現突出,給別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就會形成自己的優勢,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隨機抽調一些大學生,將他們分成有獎勵的實驗組和沒有獎勵的控製組,讓他們在實驗室裏完成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實驗組的被試者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製組無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並把他們是否繼續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

實驗發現:實驗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製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總是想,凡事有報酬才去幹,報酬越多才會越賣力,其實不然。心理學家解釋說,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降低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這就是“德西效應”。“德西效應”產生的原因則在於人動機的兩重性。

動機的兩重性

因為激發、指引、維持、調節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動機,既有外在動機,也有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某種獎勵而產生的動機。如果沒有獎勵,動機就會減弱甚至消失。內在動機則是由個體的內部需要所引起的動機。一般來說,由內在動機支配下的行為更具有持久性。所以,適度的獎賞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賞卻可能降低個體的興趣,削弱其內在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