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追求本義”——阮元的語言學思想及其曆史還原主義(3 / 3)

[122] 《讀書雜誌》,150頁。

[123] 《讀書雜誌》,967頁。

[124] 《讀書雜誌》,111頁。

[125] 《讀書雜誌》,601~602頁。

[126] 《讀書雜誌》,642頁。

[127] 《讀書雜誌》,962頁。

[128] 《讀書雜誌》,965~966頁。

[129] 薛正興在《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一書中多次所指出現代詞典的編輯者與古籍校注者沿襲舊錯誤,而對王氏父子的研究成果未加吸收的現象。

[130]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25~2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31] 《龔自珍全集》,2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32] 《龔自珍全集》,147~148頁。

[133] 《龔自珍全集》,148頁。

[134] 《龔自珍全集》,148頁。

[135] 《經義述聞》,726頁。

[136] 《經義述聞》,727頁。

[137] 《經義述聞》,272頁。

[138] 《經義述聞》,728頁。

[139] 《經義述聞》,730~731頁。

[140] 《經義述聞》,733頁。

[141] 《經義述聞》,738頁。

[142] 《經義述聞》,730頁。

[143] 《經義述聞》,740頁。

[144] 《經義述聞》,772頁。

[145] 《經義述聞》,772~774頁。

[146] 《經義述聞》,737頁。

[147] 《經義述聞》,741頁。

[148] 《經義述聞》,741頁。

[149] 《經義述聞》,756~761頁。

[150] 《經義述聞》,761頁。

[151] 《經義述聞》,744頁。

[152] “緣詞生訓者,所釋之義,非其本義。”見《戴震全書》第六冊,378頁。

[153] 《經義述聞》,744頁。

[154] 《經義述聞》,744頁。

[155] 《經義述聞》,751頁。

[156] 《經義述聞》,747頁。

[157] 《經義述聞》,747~751頁。

[158] 《經義述聞》,749頁。

[159] 《經義述聞》,749頁。

[160] 《經義述聞》,751頁。

[161] 《經義述聞》,776~777頁。

[162] 《經義述聞》,778頁。

[163] 《經義述聞》,780頁。

[164] 《經義述聞》,778~780頁。

[165] 《經義述聞》,780頁。

[166] 《經義述聞》,780~781頁。

[167] 《經義述聞》,787頁。

[168] 《經義述聞》,787頁。

[169] 《經義述聞》,787頁。

[170] 《經義述聞》,787頁。

[171] 《經義述聞》,195頁。

[172] 《經義述聞》,781頁。

[173] 《經義述聞》,781頁。

[174] 《經義述聞》,781頁。

[175] 《經義述聞》,782頁。

[176] 《經義述聞》,783頁。

[177] 《經義述聞》,783頁。

[178] 《經義述聞》,783頁。

[179] 《經義述聞》,783頁。

[180] 有學者認為,王引之在《經傳釋詞》一書中已經“具有一定的從語法角度訓釋詞義的思想,而且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可以說,《經傳釋詞》是一部優秀的訓詁書,也是一部重要的語法書。”(參見薛正興:《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331頁。)非常遺憾的是,薛氏著作對於《經傳釋詞》一書在清代語文學方麵的貢獻估計不足。他從訓詁學的角度來評價王引之這部書的學術貢獻,並不足以發掘該書在古典人文知識方麵所具有的極高價值。

[181] [清]阮元:《經傳釋詞·序》,見[清]王引之:《經傳釋詞》,1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82] [清]阮元:《經傳釋詞·序》,見[清]王引之:《經傳釋詞》,1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83] [清]阮元:《經傳釋詞·序》,見[清]王引之:《經傳釋詞》,2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84] 《經傳釋詞》,107頁。

[185] 《經傳釋詞·弁言》,2頁。

[186] 《經義述聞》,770頁。

[187] 《經義述聞》,771頁。

[188] 《經義述聞》,378頁。

[189] 《經義述聞》,772頁。

[190] 《經義述聞》,523頁。

[191] 有關西方哲學“語言轉向”問題,參見王路:《走進分析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192] 《龔自珍全集》,225~226頁。

[193] 如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中雖然論述了阮元的研究方法與文化史觀,但由於他的哲學觀的影響,並沒有看到阮元借助語言學工具從事哲學思考的特征,反而認為阮元並不是一個哲學家。王茂等人合著的《清代哲學》一書雖然承認阮元有哲學思想,並著重論述了其新的仁學思想,但對其哲學思考的語言學法方法幾乎沒有觸及。陳居淵在《阮元評傳》中對阮元思想與學術的地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重塑乾嘉經學典範式的人物,但對其通過語言學方法從事哲學思考的特征也未給予關注。

[194] 所謂廣義的語言學,即將語文學也看作語言學的一個部分。相關論述可以參見索緒爾著《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洪堡特的《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姚小平主編並譯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等著作。

[195] 《西湖詁經精舍記》,見[清]阮元:《揅經室集》(上),547~54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

[196] 《論語一貫說》,見《揅經室集》(上),53頁。

[197] 《論語一貫說》,見《揅經室集》(上),53頁。

[198] 《論語一貫說》,見《揅經室集》(上),53~54頁。

[199] 《大學格物說》,見《揅經室集》(上),54~55頁。

[200] 《釋門》,見《揅經室集》(上),33頁。

[201] 《擬國史儒林傳序》,見《揅經室集》(上),36頁。

[202] 《釋心》,見《揅經室集》(上),5頁。

[203] 《揅經室集》(上),235頁。

[204] 《釋順》,見《揅經室集》(上),26頁。

[205] 《釋順》,見《揅經室集》(上),29頁。

[206] 《揅經室集》(上),6頁。

[207] 《釋達》,見《揅經室集》(上),29頁。

[208] 《釋達》,見《揅經室集》(上),30頁。

[209] 《釋相》,見《揅經室集》(上),34頁。

[210] 《揅經室集》(上),211頁。

[211] 《釋敬》,見《揅經室集》(下),1016~1017頁。

[212] 《〈論語〉論“仁”論》,見《揅經室集》(上),176頁。

[213] 《〈論語〉論仁論》,見《揅經室集》(上),178~179頁。

[214] 《〈論語〉論仁論》,見《揅經室集》(上),181頁。

[215] 《〈論語〉論仁論》,見《揅經室集》(上),182頁。

[216] 《〈論語〉論仁論》,見《揅經室集》(上),183頁。

[217] 《性命古訓》,見《揅經室集》(上),230頁。

[218] 《性命古訓》,見《揅經室集》(上),213~214頁。

[219] 《性命古訓》,見《揅經室集》(上),217頁。

[220] 《性命古訓》,見《揅經室集》(上),235頁。

[221] 《釋敬》,見《揅經室集》(下),1016頁。

[222] 《釋佞》,見《揅經室集》(下),1013頁。

[223] 《釋矢》,見《揅經室集》(上),25頁。

[224] 《釋矢》,見《揅經室集》(上),22~23頁。

[227] 《釋門》,見《揅經室集》(上),31頁。

[228] 《焦裏堂循群經宮室圖序》,見《揅經室集》(上),250頁。

[229] 《國朝漢學師承記序》,見《揅經室集》(上),248頁。

[230] 《西湖詁經精舍記》,見《揅經室集》(上),547~5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