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5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8] 《雕菰集》卷十,見《續修四庫全書》第1489冊,204~20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案:下所引《雕菰集》皆出於此版本,不再具體注出)。
[39] 《與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見《雕菰集》卷十三,246頁。
[40] 《與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見《雕菰集》卷十三,246頁。
[41] 《周易用假借論》,見《雕菰集》卷八,188頁。
[42] 參見張其昀:《“說文學”源流略》一書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轉注、假借之論考”,229~251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43] 此一做法,頗類似章學誠將“易學”中“象”概念進一步哲學化,形成了他特有的“象”論。章氏提出了“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營構之象”的兩種類型的“象”,並揭示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章氏認為,哲學意義上的“象”與詩歌藝術中的審美之“象”互為表裏:“《易》象雖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裏。”章學誠還進一步從“象”論出發,來溝通儒佛道三教的在實施社會教化方麵的可溝通性。見《文史通義新編新注》,16~19頁。
[44] 《周易用假借論》,《雕菰集》卷八,189頁。
[45] [漢]司馬遷:《史記》,46頁,北京,中華書局,1959。
[46] 《周易王氏注》,見《雕菰集》卷十六,281~282頁。
[47] 《說方下》,見《雕菰集》卷八,199頁。
[48] 《說隅》,見《雕菰集》卷八,200頁。
[49] 《說權四》,見《雕菰集》卷十,201~202頁。
[50] 《與朱叔堂兵部書》,見《雕菰集》卷十三,238~239頁。
[51] 《寄朱休承學士書》,見《雕菰集》卷十三,239~240頁。
[5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見《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6頁。
[53] 《加減乘除釋自序》,見《雕菰集》卷十六,287頁。
[54] 《毛詩鄭氏箋》,見《雕菰集》卷十六,284頁。
[55] 《易有大極》,見《易通釋》卷二十。轉引自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554頁。
[56] 《厲》,見《易通釋》卷二。轉引自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555頁。
[57] 轉引自賴貴山:《台海兩岸焦循文獻考察與學術研究》,263頁,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
[58] 此為筆者借用明人陳第的“旁證”說而新創的一種說法。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見《梁啟超清學史二種》,10頁)論顧炎武治學方法時說,顧氏在治音韻學時,先列出本證,繼列出旁證。經後人考證,此為梁氏所誤記,治音韻學時,首先提出運用本證、旁證法的作者是明代學者陳第。
[59] 《論語通釋自序》,見《雕菰集》卷十六,281頁。
[60] 《辨學》,見《雕菰集》卷八,177~178頁。
[61] 《與王欽萊論文書》,見《雕菰集》卷十四,258~259頁。
[62] 《述難四》,見《雕菰集》卷七,175頁。
[63] 《述難五》,見《雕菰集》卷七,175~176頁。
[64] 《古史鉤沈論二》,見《龔自珍全集》,2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5] 參見孫偉平:《事實與價值:休謨問題及其解決嚐試》,1~24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6] [英]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等譯,78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67] 張一兵:《科學、個人知識與意會認知——波蘭尼哲學評述》,見[英]邁克爾·波蘭尼:《科學、信仰與社會·代譯序》,王靖華譯,1~30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8] [英]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的知識·前言》,許澤民譯,2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69] [英]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的知識·前言》,許澤民譯,3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頁。
[70] [德]馬克斯·舍勒:《知識社會學問題》,艾彥譯,67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71] 《知識社會學問題》,71頁。
[72] 有關王念孫、王引之在清代訓詁學、校勘學方麵的突出貢獻,可以參看薛正興先生的《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一書。本節不再重複該著作中列舉出的各種貢獻清單,而是從思想史的角度,尤其是古典人文知識增長的角度來考察王氏父子在清代語文學中的新貢獻,並從現代語言學與知識譜係的角度分析其研究成果的不足之處。而有關王念孫在古漢語語法方麵做出的貢獻,可以參看張先坦博士的《讀書雜誌名法觀念研究》(巴蜀書社,2010年)一書。該書將語法學與語法觀念區分開來,認定王念孫在《讀書雜誌》一書中已經具備了語法觀念,從而在疏通經典廣義方麵能度越前賢,使很多古代經典中的疑難問題經過他的解釋渙然冰釋。
[73] 《戴震全書》第七冊,8頁。
[74] 《王石臞先生遺文卷二》,見[清]王念孫等:《高郵王氏遺書》,130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5] 《王石臞先生遺文卷二》,見[清]王念孫等:《高郵王氏遺書》,130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6] 此處權借“封建化”概念,以說明當時滿族社會由遊牧生產、生活方式轉向以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過程。由於目前還找不到更加簡明、恰當的說法,故暫用此舊概念。
[77] 《廣雅疏證序》,見[清]王念孫:《廣雅疏證》,2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8]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2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9] 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第三冊,356~35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2。
[80] 《廣雅疏證序》,見《廣雅疏證》,1頁。
[81] 薛正興:《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174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2] 薛正興:《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175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3] 參見王國維:《高郵王懷祖先生訓詁音韻書稿敘錄》,見《觀堂集林》卷八,397~399頁,北京,中華書局,1959。
[84] 《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178頁。
[85] 《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178頁。
[86] 《王念孫 王引之評傳》,178頁。
[87] 趙振鐸:《讀書雜誌·弁言》,見[清]王念孫:《讀書雜誌》,11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88] 薛正興:《高郵王氏遺書·弁言》,見《高郵王氏遺書》,2頁。
[89] 薛正興:《高郵王氏遺書·弁言》,見《高郵王氏遺書》,3頁。
[90] 《高郵王氏遺書》,67頁。
[91] 《高郵王氏遺書》,67頁。
[92] 《高郵王氏遺書》,67~68頁。
[93] 《高郵王氏遺書》,68頁。
[94] 《高郵王氏遺書》,67頁。
[95] 《釋大》第二,見《高郵王氏遺書》,69頁。
[96] 《廣雅疏證》,4頁。
[97] 《廣雅疏證》,4頁。
[98] [清]王念孫:《讀淮南子雜誌書後》,見《讀書雜誌》,288頁。
[99] [清]王念孫:《讀淮南子雜誌書後》,見《讀書雜誌》,471頁。
[100] [清]王念孫:《讀淮南子雜誌書後》,見《讀書雜誌》,967頁。
[101] 《讀書雜誌》,446頁。
[102] 《讀書雜誌》,627頁。
[103] 《讀書雜誌》,100頁。
[104] 《讀書雜誌》,76頁。
[105] 《讀書雜誌》,317頁。
[106] 《讀書雜誌》,631頁。
[107] 《讀書雜誌》,2頁。
[108] 《讀書雜誌》,111頁。
[109] 《讀書雜誌》,545頁。
[110] 《讀書雜誌》,119頁。
[111] 《讀書雜誌》,640頁。
[112] 《讀書雜誌》,535頁。
[113] 《讀書雜誌》,435頁。
[114] 《讀書雜誌》,115頁。
[115] 《讀書雜誌》,118頁。
[116] 《讀書雜誌》,691頁。
[117] 《讀書雜誌》,603頁。
[118] 《讀書雜誌》,543頁。
[119] 《讀書雜誌》,524頁。
[120] 《讀書雜誌》,569頁。
[121] 《讀書雜誌》,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