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合作交流:教育史學者暨學會的新成就(1 / 3)

一、2000—2019年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的新成就

(一)2000—2019年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的學術活動

2000—2019年,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共召開十六次會議,其中包括四次專題研討會和十二屆學術年會②。

其中,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以“百年跨越——教育史學科的中國曆程”為標題編輯出版,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以“探索外國教育史研究的新領域與新方法”為標題編輯出版,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以“教育史研究:觀念、視野與方法”為標題編輯出版,進一步擴大了全國教育史學術年會成果的學術影響力,並成為指導教育史學科建設的重要學術力量。

(二)《教育史研究與評論》的出版發行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在定期組織學術年會和學術討論的基礎上,於2014年組織編選和撰寫了按年度向國內外發布我國教育史研究(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進展情況的專業性、資料性、工具性、連續性學術年刊——《教育史研究與評論》。《教育史研究與評論》的主要板塊有教育史研究論文精選、書評書訊、學科紀事、學術論文檢索、年度書評等,2014年至2018年共出版五輯。我們試以2014年編輯出版的《教育史研究與評論》(第一輯)為例,從各板塊編選的論文題目上來呈現具體研究內容。

①《2012—2013年教育史博士學位論文目錄及摘要》;②《2012—2013年教育史碩士學位論文目錄》。

年度述評

《2012—2013年國內教育史研究主要議題述評》。

正如編者所言,《教育史研究與評論》確實成為忠實記錄我國教育史學科的發展曆程和建設成就,係統展示我國教育史研究的學術成果和前沿動態的學術年刊。

二、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史研究的新成就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史學界的教育史論壇,是由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和澳門大學共同發起的,2007年開始,每年召開一次,由上述六所大學輪流主辦。從2007年至2018年共召開十二屆學術論壇①。

海峽兩岸暨港澳台地區教育史論壇的舉辦,進一步擴大了教育史工作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和人員往來,使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的學術影響力在更大的範圍內、更加廣闊的學術平台上得以彰顯。此外,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教育史工作者也加強了與國際教育史工作者之間的學術交流,以參加國際教育史常設會議年會為起點,中國教育史工作者開始在國際教育史學術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並在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與互動中,把握教育史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和學科走向,為中國教育史學科及教育史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學術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學正是在不斷地學術交流中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在不斷地學術交流中獲得促進自我成長的學術動力,並逐漸成為引領教育史學科深入發展的重要學術力量。

三、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至“十三五”規劃的教育史立項課題

從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開始,教育史學科建設及教育史研究進入新時代。以《全麵危機中的外國教育史學科研究》①一文的發表為始端,教育史學界對教育史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危機的理論自覺,以及探尋解決危機、重建教育史學科的學術努力,使教育史學科逐漸回歸曆史研究的本性,回歸教育史學科的本來麵貌,從而使教育史研究成為一種真正的學術研究。

(一)教育史研究方向的科學規劃

從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開始,全規辦就以五年規劃與年度課題指南相結合的方式來引領教育史研究的方向。其中,在“十五”期間,全規辦製定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2001—2005年)規劃要點《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2001年度課題指南》《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2003年度課題指南》《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2005年度課題指南》。《全國教育科學“十五”(2001—2005年)規劃要點》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理論聯係實際,推動理論創新,以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為主攻方向,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規律,以應用研究為主,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繁榮教育科學,更好地為教育決策服務,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實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