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消化係統損害:常見的有急性胃腸炎、中毒性肝炎。
(1)急性胃腸炎:多由於食用有毒動物、植物或誤食汞、砷、鉛等化學物質中毒。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和休克等。治宜清熱解毒,因勢利導。因口服有毒物質而引起嘔吐腹瀉者,屬於人體正氣排除胃腸內有害物質的生理反應;不吐不瀉者還要采用有效的催吐和導瀉法。一般可用葛根黃連黃芩湯為主方,酌情加入藿香、麥芽、楂炭、神曲、廣木香等止吐止瀉之品。若證型偏於水濕、嘔吐較甚者,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
(2)中毒性肝炎:多見於磷、砷、鎂、氯、苯等化學中毒和誤服大量巴比妥等藥物中毒。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肝區疼痛、肝大、黃疸、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嚴重者可出現急性肝壞死,且伴有其他中毒症狀。治宜解毒清肝或清熱利濕。可選用柴胡清肝飲(柴胡、黃芩、梔子、連翹、防風、牛蒡子、生地黃、赤芍、當歸、川芎、天花粉、甘草)為主方,酌情加入牡丹皮、鬱金、滑石、木通、車前子等涼血解鬱和清利濕熱之品。有黃疸者加茵陳、大黃、金錢草。急性中毒性肝炎恢複期常用逍遙散加鬱金、丹參、五味子、靈芝菌等藥調理。
4.泌尿係統損害:常見的有急、慢性腎功能衰竭。
(1)急性腎功能衰竭:多見於砷、汞、鉍等重金屬,磺胺類藥、抗生素藥物及毒草等中毒。初期常有麵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全身症狀和體征。但腎功能損害較輕,尿量變化較小。中期便出現明顯的腎功能損害而進入少尿或無尿階段,體內蛋白質代謝產物不能從腎髒排出,使血液中尿毒、尿酸、肌酐及其他非蛋白氮含量增高。相繼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便血、胸悶氣急、煩躁不安或嗜睡、昏迷、抽搐等酸中毒的症狀,如治療得法,病情好轉,可進入多尿期。治宜清熱解毒,養陰利濕。可選用八正散為主方,酌情加入生地黃、牡丹皮、白茅根、崩大碗等涼血清熱利濕之品。如出現頭暈脹痛,唇幹齒垢,二便不通,神昏狂躁,昏迷抽搐,舌苔厚膩,脈弦細數等熱閉現象,可加入黃連、黃芩、鬱金、菖蒲等清熱化濁之品,可同時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如出現麵色蒼白、口張目閉、多汗肢冷、脈象微細等脫證現象時,則應按脫證急救。
(2)慢性腎功能衰竭:多由於慢性腎中毒或急性腎功能衰竭轉化而來。臨床表現與急性腎功能衰竭基本相同,但病情較緩慢。除參考急性腎功能衰竭治法外,還可選用半夏瀉心湯、大黃附子湯等調和陰陽的方藥。
5.造血與循環係統損害:常見的有白細胞增多或減少,血紅蛋白變性,溶血性貧血等,循環係統損害主要為心律失常和心搏驟停等。
(1)白細胞增多或減少: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多見於多種嚴重中毒。常伴有發熱、心煩、脈數等熱象。白細胞減少,多見於苯中毒、放射性物質接觸和某些藥物中毒等。常伴有頭暈乏力、神疲、脈細弱等虛象。病人先有白細胞減少,以後血小板也減少,甚至造成繼發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治宜清熱涼血或益氣補血。白細胞增多,可選用黃連解毒湯為主方,酌情加入金銀花、連翹、重樓、白薇、生地黃、牡丹皮等清熱涼血之品。白細胞減少,可選用歸脾湯為主方,酌情加入阿膠、首烏、熟地黃、黃精等補血益氣之品治療。
(2)血紅蛋白變性:多見於苯、亞硝酸鹽等中毒。主要表現為血液中高鐵血紅蛋白大量增加,使皮膚黏膜發生發紺(常在口唇、耳垂和指甲等處首先出現),同時伴有頭昏、胸悶、乏力等缺氧現象。治宜涼血活血,解毒清熱。可選用犀角地黃湯為主方,酌情加入玄參、丹參、人參、麥冬、五味子等養陰涼血益氣之品,如出現昏迷,當按閉證進行急救。
(3)溶血性貧血:多見於苯、砷、鉛等化學中毒和奎寧等藥物中毒,進食蠶豆有時亦可引起,主要由於紅細胞過度破壞所致。急性者常有頭痛、嘔吐、寒戰,隨後出現高熱,麵色蒼白,黃疸明顯,少尿或無尿。如不積極搶救,可死於休克或急性腎功能衰竭。治宜化濁利濕,清熱解毒。可選用茵陳蒿湯為主方,酌情加入滑石、車前子、豬苓、茯苓、澤瀉、金錢草、海金沙等清熱利濕之品。亦可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待黃疸消退後再酌情調補。
(4)心律失常:包括心率過快、過慢和心律不齊。常有心悸、頭昏、出汗、嘔吐、心前區不適或心動間歇感。心房或心室顫動時可發生昏厥和抽搐。銻、砷、磷、一氧化碳、四氯化碳中毒可引起心肌損害;三氯乙烯、苯等中毒可引起心室顫動;有機磷農藥、洋地黃、奎尼丁、普魯卡因酰胺可引起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治宜養血複脈,益氣滋陰。可選用炙甘草湯為主方,酌情加入龜板、牡蠣、五味子、茯苓之類。若身熱麵赤,口幹舌燥、脈虛大者,宜去桂枝加白芍,或用朱砂安神丸加減治療。
(5)心搏驟停:多見於洋地黃、奎尼丁、銻劑等藥物中毒及血鉀過高或過低等。臨床表現為心髒突然停止搏動,心音消失,呼吸中斷,脈搏和血壓均測不到。如不及時搶救,幾分鍾後,可因全身各器官包括腦、心、腎等嚴重缺氧而死亡。治宜回陽救脫,起搏複蘇,應立即采用叩擊心前區,胸外心髒按摩,口對口人工呼吸,心室內注入腎上腺素和乳酸鈉等藥物進行急救。中藥可用參附、人參、生脈等針劑靜脈或心內注射。針刺十宣、素髎、人中、中衝、內關等穴位,強刺激。
【中醫綜合療法】
(一)外用藥療法
1.香白芷、細辛各3g,豬牙皂1g,幹煙絲(福建煙絲)6g,冰片0.1g,薄荷3g。上藥除煙絲外,分別焙幹研細末,與煙絲用紙片卷成香煙狀,儲存備用。每取藥煙1支,點燃,待冒煙霧時令病人用鼻孔嗅吸之。1次/d。通竅、辟疫、止痛。頭痛(風寒型)並防治感冒、流感。屢試屢效。
2.炙蜈蚣1大條,冰片0.6g。上藥共研極細末,儲瓶備用,勿泄氣。每取此散少許鼻,每3小時鼻1次。用後即連連作嚏,頭痛可減,嘔吐漸定。通竅止痛。頭痛,痛劇則嘔吐頻作。屢用效捷。本方鼻,刺激鼻黏膜,使之作嚏,即可迅速達到止痛的目的,止痛效果頗佳。
3.大黃60g,全蠍(去毒尖)10個,朱砂9g,麝香1.2g,冰片1.5g。先將朱砂研為極細末,麝香、冰片分別研為細粉,大黃、全蠍軋為細粉,過80~100目篩。再取朱砂末置乳缽內,依次與麝香、冰片細粉、大黃、全蠍細粉,陸續配研、和勻過篩。儲瓶備用,勿泄氣。內服:0.9g/次,溫開水送服。外用每取少許鼻。清熱、通竅、止痛。主治風熱上攻引起的頭暈、頭痛、鼻塞不通、時發時愈。屢用皆效。
4.火硝30g,青黛、蘇薄荷(淨葉)、川芎各25g。上藥共研極細末,儲瓶備用。令病人口含水,每用少許以竹管吹入鼻內,濁涕、熱淚去盡即愈。消炎解毒、祛風活血、通竅止痛。主治火眼赤腫、頭痛、牙痛。屢用效佳。
5.細辛、徐長卿、川芎各9g,蜈蚣、山柰各6g,冰片0.5g。上藥共研細末,儲瓶備用,勿泄氣。用時取藥末適量用的確良或綢布包好塞入鼻孔中,左右鼻交替使用。1料為1個療程,隔3~5天再行第2個療程。祛風消炎、通竅止痛。主治頭痛。屢用皆效。
6.瓜蒂末、地龍末、苦瓠末、硝石末、麝香各3g。上藥共研細末和勻,儲瓶備用,勿泄氣。令病人口含水,每用少許吹入鼻內,用後鼻流惡物。通竅止痛。主治頭痛、偏頭痛。屢用神效。
(二)單方驗方療法
1.綠豆250g,甘草100g。急煎服,1~2劑/d。用於各種中毒頭痛。
2.新鮮大蒜,去皮搗碎,低溫烘幹,加賦形劑製片,每片含大蒜0.3g,3次/d,4片/次,連服1個月。用治急、慢性鉛中毒。
3.土茯苓30g,茯苓、薏苡仁、枸杞子、山藥各12g,澤瀉、牛膝、重樓、車前草各9g,甘草6g,水煎服,1劑/d。用治汞中毒。
(三)飲食療法
1.山藥粥:炒熟,加砂糖、胡椒煮粥。
2.茯苓粥:白茯苓煮入粥。
3.龍眼肉粥:煮粥可以開胃悅脾。
4.大棗粥:黑棗入粥,去皮用。
(四)中藥製劑注射療法
1.清開靈注射液或醒腦靜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內靜脈滴注,1~2次/d。用於中毒昏迷。
2.雙黃連注射液或複方大青葉注射液:肌內注射,2次/d,2~4mL/次。用於中毒發熱頭痛。
(五)針灸療法
1.體針療法:取人中、湧泉、合穀、百會等穴,強刺激,1~2次/d,用於中毒昏迷。
2.耳針療法:取枕、額、頦、神門、皮質下,毫針直刺,進針後撚轉1次,留針10分鍾,1次/d,10次為1個療程。或用上述耳穴埋針或壓丸治療,用於中毒頭痛。
(六)按摩療法
1.將右手中指彎曲成90°,適當用力叩頭頂百會穴、四神聰(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共4穴),每穴叩10~15次,然後沿督脈向前叩至前發際,向後叩至後發際各5~10遍,1次/d,每10次為1個療程。用於慢性中毒頭痛。
2.將兩示指屈曲,用橈側麵分抹前額,從兩眉中間的印堂分別向發際分抹3~5遍,然後用拇指和示指捏起印堂穴處的皮膚,一揪一擰10~20次,最後用拇指掐按合穀和太陽穴各0.5分鍾。用於慢性中毒頭痛。
【治療經驗選錄】
1.華豐頭痛散治療頭痛22例:川芎、乳香、沒藥、細辛、石膏、天花粉、遠誌各等份,冰片、全蠍各減半。上藥共研極細末,儲瓶備用,勿泄氣。每取此散適量,用水調和為綠豆大小丸粒,左側頭痛塞入右鼻孔,右側頭痛塞入左鼻孔。如全頭痛,可兩側鼻孔交替使用。3次/d,至愈為止。祛風活血、辛散通竅。主治頭痛、偏頭痛。治療22例,治療3次,臨床症狀消失恢複正常者12例(患病1年以內);治療6次,臨床症狀基本消失者5例(患病2年以內);治療6次以上,症狀減輕者3例,無效2例,病程均3年以內。總有效率為90%。(遼寧省撫順市華豐化工廠職工醫院.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彙出版社,1989)
2.加味逍遙散治療頭痛56例:白術、柴胡、紫蘇葉、香附、白芷、白芍各12g,川芎、當歸各15g,茺蔚子、茯苓各30g,薄荷、甘草各10g。辨證加減:氣虛甚者,加黨參、黃芪;血瘀甚者,加丹參、紅花;肝腎不足者,加女貞子、枸杞子;陰虛煩躁者,加黑豆、阿膠;肝陽上亢者,加代赭石、龍骨、牡蠣;風寒阻絡者,加麻黃、細辛、熟附子;痰濕重者,加膽南星、石菖蒲;肝膽鬱熱者,加牡丹皮、梔子等。主治緊張性頭痛。症見頭痛,頭昏,或頭重如裹,綿綿不已;伴神疲乏力,失眠多夢,胸悶欲嘔,舌質淡、苔白,脈細弦。證屬血虛肝鬱者。1劑/d,水煎,分早、晚服。10天為1個療程。本方治療頭痛56例,痊愈(頭痛消失,3個月以上無複發)7例,顯效(頭痛明顯緩解,3個月以內遇誘因複發,但症狀較輕)26例,好轉(頭痛減輕,或者發作間歇延長,發作持續時間縮短)19例,無效(頭痛未減輕,症狀無緩解)4例。總有效率92.86%。(王克琪.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9,2:27)
3.宣鬱通脈湯治療頭痛48例:防風6g,羌活、獨活、槁本、川芎、甘草、鬱金各6g,知母、川牛膝各15g、黃芩、白芍各10g,龍骨、牡蠣各30g。辨證加減:肝陽偏盛者,加龍膽草10g,石決明30g;痰濁內盛者,加膽南星6g,法半夏6g,僵蠶10g;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10g,炒酸棗仁15g;陰虛內熱者,加生地黃15g,牡丹皮、山茱萸各10g;血虛不足者,加當歸15g,阿膠10g;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15g;血瘀者,加紅花6g,桃仁、赤芍各10g。主治緊張性頭痛,症見頭痛,頭暈;伴周身走竄性疼痛,四肢麻木,口幹,大便不調,舌暗淡、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血脈鬱滯者。1劑/d,水煎,分早、晚服。7天為1個療程。本方治療頭痛48例,治愈(頭痛消失,停藥3個月無複發)27例,有效(發作明顯減少,頭痛程度減輕)19例,無效(服藥2個療程,病情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95.9%。(張曉陽.中國民間療法,1998,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