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補充一點,當你的生活和事業處於低潮時,再拿出這些推薦信來讀讀,這會對你大有幫助。
規模效益消失的那一刻再停止工作
獲得事業突破需要努力工作,我想這一點你肯定不會否認。英格拉姆堅持兩年每天都花時間為使自成為一名節省錢的專家而做準備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但大量時間的投入也有一定的重要性。盡管我知道在一本時間管理的書籍裏這麼說聽起來未免有點像異端邪說,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多工作——起碼是在多花的時間起作用的前提下——可能是你事業進步的關鍵,並且會讓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受益。
我的意思如下。大多數關於工作與個人生活平衡或者時間管理的文學作品——包括一些我崇敬的作家的作品——總是從他們所說的“工作”與個人生活互不相容的角度出發。先放下這點不說,2009年夏天我在寫本書的時候,美國人的平均周工作時間已經降到30小時,並且,如同我已反複強調過的一點,自稱每周工作80小時的人,在判斷上存在錯誤。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感到工作過度。因此,為了改善生活,我們接受關於實現平衡的書籍的建議,用妥協的方式來改變日程表。我個人非常支持工作上的靈活性和遠程辦公,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女人,覺得更多的妥協——隻做兼職工作——是實現“擁有一切”的關鍵(很少有男性自願選擇兼職)。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1997年至2007年間,孩子不到18歲的職業女性選擇全職工作為最佳方案的概率從32%降至21%,而認為兼職工作理想的女性百分比則從48%上升至60%。(有趣的是,大約16%的家庭主婦會選擇全職工作,而33%的家庭主婦會選擇兼職工作。這就意味著,雖然80%以上的職業女性想繼續工作,但隻有一半的家庭主婦想得到同等的地位。)看到這些數字,我並沒有感到很驚訝。然而,我擔心的是,這種流傳甚廣,並且我認為不正確的全職工作與個人生活始終相互對立的觀念,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通常會限製事業發展的妥協。如果你想認真地推進事業,你的工作時間確實需要有一個下限,這倒不是為了打動老板,防止他安排你走“媽媽路線”。這些年來,我們大多數都沒有老板來供我們抱怨,並且一些經濟原理會限製兼職工作的效力。
經濟學家總是在談一個叫作“規模效益”的概念。它的基本含義是從額外投入當中得到的額外收益。由於大多數經濟活動都需要啟動資金,在其收益增長的過程中,往往有一個最佳點。過了這個最佳點,回報就會消失,因為需求不是無限的。而投入可以尋求其他更有益的用途。例如,製作1盤巧克力蛋糕的難易程度和製作1塊巧克力蛋糕是一樣的,而如果你有孩子的話,他們肯定會把一開始的幾盤蛋糕都舔光。然而,如果你做了12盤巧克力蛋糕,冰箱就會放不下,而且你的家人也會吃膩,最後他們都想吃水果,蛋糕最終都會因為壞掉而被你扔掉。這意味著,如果你把做最後幾盤巧克力蛋糕用的雞蛋用來做早餐,收益更高。
工作時間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了1小時的工作,你需要到達工作地點——即使你在家工作——確定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開始著手解決問題,這一係列動作都需要花工夫。也就是說,如果你1周隻工作1小時,你幾乎不會有什麼成果。然而,第二、第三、第四小時的工作,效率就會高很多。當你的工作開始進入狀態或者開始尋求新機會的時候,每個小時都會有額外的收益。到達某一點時,這些收益就會停止增長,因為你不能再集中精力工作。但是在到達這一點之前,每一個額外的小時都會產生巨大的回報。而不幸的是,由於多重原因,包括文化上事先的假設、工作拖拉和來自工作環境的幹擾,很多本能地熱愛工作的人,在達到最佳狀態之前就停止了工作。
每個人的理想周工作時間量都不一樣。我們已經知道,大多數人每周工作的時間小於60小時。我敢打賭,幾乎所有人都用不了60小時就能達到規模效益消失的那一點。在我的拜訪和采訪過程中,我得出了這一結論。一些人在功能失調的工作環境中工作,當你晚上8點去他們的辦公室,他們看起來很悠閑——不慌不忙地吃著外賣食品,和同事閑聊,或者在過道走來走去——可就是不願回家,因為觀念告訴他們想成功就必須加班。就我來說,每周規模效益消失的那一點,基本上是45~50小時。這個時間不少,而且是我拒絕做專職作家的結果。很多人用比這少的時間能獲得更好的成果。在創作本書和完成其他工作項目的過程中,我和數百人一起討論了他們的工作,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在大多數領域,達到這種擁有前衝力的狀態——能力增長、尋求新機會和為自己增加人氣的狀態,1周至少需要30小時。
這麼多時間其實已經足夠了,因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時間——不是用來一邊吃外賣食品一邊閑聊,或者打沒必要的電話,或者回複那些根本沒必要看的郵件。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在他的畢業典禮巡回演說中提到,一定要告訴畢業班“做早晨最早到、晚上最晚離開辦公室的那個人沒有壞處”的原因,我懷疑是,在一些單位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真正工作30小時!因為一整天都有人來打擾你,所以你把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推遲到下午5點,之後你才真正開始工作。你可能在辦公室待到晚上10點,但你隻真正工作了5小時。如果不細心的話,一周60小時的工作時間,可能隻有25小時你花在了名副其實的工作上。
而這就是問題所在。大多數人就是不細心。隻有少數人會很謹慎,可以用較短的時間達到目的。而如果你每周隻工作20小時,同時又想擁有一份“大事業”,這些小時不足以被稱為其他人觀念裏的工作。一通跑題的電話、一個緩衝了許久的網頁或者一部出了故障的打印機,都可以毀掉1周。每一分鍾都需要安排得充實,這樣你才可以做實質性工作,並且實現長期計劃和展望,以及時不時“沒效率”地構建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為機會的出現打下基礎。利亞·英格拉姆試圖將她的工作時間局限在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內,如果再減去她每天早晨神采奕奕地遛狗的1小時,她每周剩下的工作時間僅僅有25小時。為了使這段時間得以充分利用,她經常每30分鍾定一次鬧鍾,並在30分鍾內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完成任務。當鬧鍾響時,她抬起頭喘口氣或者去衝個澡,然後再埋頭認真工作。這中間她不受打擾,也不查看郵件。幾年前,她接手一份編輯教育雜誌的工作並分給我幾篇文章時,我開始了解她。而她的工作方式就能解釋,當時她寫給我的郵件都可以追蹤到晚上的9點36分、7點09分和8點32分。這些處理郵件的過程很可能每天共計1小時,或者每周5小時,那麼英格拉姆的工作時間就增至30小時。
現今,很多關於事業與個人生活平衡的書籍當中都會提到,晚上9點36分還工作的人,會被歸入“恐怖故事”這個類別。然而,不是老板要求英格拉姆在晚上回郵件的。像我一樣,她也是自己的老板。如果她當時想少工作幾個小時,這很容易,她可以停止寫博客。但如果她沒有挑戰自己的極限,拿出額外的時間工作——那些擁有規模效益的時間,她很可能不能售出自己的書。她的生活很可能遠沒有現在幸福,因為她沒有實現那個突破。當人們感到工作有進展時,168小時中餘下的時間裏,他們會更有激情。當家人在身邊時,他們會更願意陪家人,並且減少看電視的時間。
如果以上的論述不夠明確,不足以使你相信多工作有時除了能幫助事業也能幫助個人生活的話,就讓我來引用數據吧。
大多數人認為,實現事業突破每周必須工作30~60小時,而這依舊給你留下做其他事情的大量時間。如果你每周工作60小時,並且每晚睡8小時,那麼每周會留下52小時,或者說每天會有將近7.5小時留給其他事情;工作50小時,會為其他事情留下62小時,每天大約9小時;工作40小時,會留下72小時,即每天10小時以上。
這的確是很長一段時間,長到麵對為了薪水每周隻工作20小時的“平衡”工作方式,我們都不知道該拿這些時間來幹些什麼事情。如同第四章提到的,幾個人發現通過限製總工作時間,可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我相信限製你的非工作時間,也能提高一些事情的效率,這一點在家務方麵體現得很明顯。後麵幾章我們會更多涉及這個問題,但是一句話,如果你將168小時看成一個整體,其實40小時的工作周比15小時的工作周更能讓你達到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的平衡。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使事業進入下一個階段,仔細回顧一下在第一章記錄的時間日誌和在第二章對時間日誌做的分類,你有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在職業技能上?
如果你如實記錄的1周工作總時間小於30小時,或者大於30小時,但你卻感覺沒時間來規劃和展望機遇,試試看,能不能每天增加一到兩個小時精力集中的工作時間。可以清除工作日程表中非核心競爭力的活動來增加工作時間,也可以在你的孩子入睡後,或者在他們周末活動時安排一到兩個小時。
另一個辦法是,把一部分照顧孩子的任務交給你的配偶,或者花錢找人多照顧孩子幾個小時。如果你選擇高品質的育嬰服務,並且真心想在不工作時和孩子多相處,那麼我相信,你的孩子也會喜歡讓其他人照顧。這部分投資收益的速度可能會讓你吃驚。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的琳恩·富蘭克林·霍伊特是一家名叫伯克利天登(BerkeleyTandem)的公司的聯合所有者。這家公司主要設計並銷售某些特定產品,例如月度最佳員工的獎杯。當我們2008年第一次交談時,她每周照顧孩子的時間大概有20小時,她工作的時間也這麼多。而我們2009年再次交談時,她照顧孩子的時間變得更多,並且有規律地將工作時間增至30小時。最終結果呢?伯克利天登的利潤在她開始投入額外時間之後增加了30%。
講述精彩的故事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每個人都知道,他們需要“你就是品牌”[1997年湯姆·彼得斯在《快速公司》(FastCompany)發表的封麵文章]的效應,這樣才能擁有一份和諧的、不會被派到印度工作的事業。因此商業博客中充滿了建立個人品牌的指南——創造並推銷一個貫穿你事業的形象。2009年我創作本書時,專家們全都認為我需要通過Facebook、Twitter(推特)和LinkedIn(鄰客音)這些社交媒體來推銷自己。這無疑是一個明智的建議,並且我很確定,當本書出版時,我肯定會在這三個網站上宣傳我的新書。
然而,電子世界變化的速度太快,我現在告訴大家的在網上宣傳自己的方法,很可能在10個小時內就過時了,所以我更傾向於說說關於建立個人品牌的哲學,以及在創造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最終都歸結到人們對讀到真實可信的故事的迫切希望。自圍著篝火生存的遠古時代開始,人類一直對講故事情有獨鍾,尤其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總是會被那些一生經曆磨難的人物和形象所吸引。我們需要真實的故事。在媒體曝光度高的人或者在公司中經常發言的人,經常在前進的過程中進入事業的下一個階段。因為他們總是口若懸河地向人們展示自己每一次行動的內容和原因。
作為一名記者,我承認,我對這點有些憤世嫉俗。真實的生活很少會和完全合乎邏輯的故事相契合。但人們還是在尋找真諦,所以故事是非常好的工具。在生活中人們做各種各樣不同的事情,而你可以選取過去的事件和想法,再加上現在或者未來的計劃和打算,得到更好的故事情節。
例如,瑪麗·馬茲歐曾是一名賽艇運動員,她參加過奧運會。她在法律界有一份成功的事業,現在是布朗·盧迪尼克公司(BrownRudnick)的合夥人。而她一直想投身電影產業,於是,在默默無聞地寫了好幾年劇本之後,她終於決定將創作電影作為自己的新職業,並決定在這方麵取得事業上的突破。
她認真地思索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即她要以什麼而聞名。她關注的故事主人公,經常克服各種困難,經過了無數次失敗,最終為自己開辟了新事業。她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找到這樣的故事,如她所說,“我曾竭盡全力地爭取參加奧運會的機會。”在1992年最終被選上之前,“我被淘汰的次數多得數不清。”
因此,為了她的第一部重要電影作品(大部分在她休產假期間拍攝完成),她努力搜尋關於這一主題的故事,並且希望在電影中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特殊的知識。她最終選擇了克裏斯·厄恩斯特。克裏斯也參加過奧運會,是耶魯大學的賽艇運動員。她曾努力提高女子運動在這所曆史悠久的大學的地位。馬茲歐相信,她自身做過劃艇運動員的經曆,可以吸引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注意力。“你必須把運動員的天性清晰地並且有說服力地表達出來。”她說。如果不能在20秒內感染一名記者或者一個投資商,那麼你可能永遠都感染不了他們。
幸運的是,馬茲歐的人生閱曆,再加上電影的質量,終於使《黛西的英雄》(AHeroforDaisy)贏得了人們的關注,最終通過ESPN(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和Oxygen電視台在美國放映。
後來,她的製作公司出品的係列電影《50個雞蛋》(50Eggs),堅定了她繼續在電影業推廣個人品牌的信心。《蘋果派》(ApplePie)(2002年)講述了數位職業運動員母親的故事。馬茲歐也能夠講述她的母親對她奧運夢的影響,以及她自己作為母親的經曆。《檸檬水故事》(LemonadeStories)(2004年)稍稍改變了風格,主要刻畫數位著名企業家的母親,其中包括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Branson)的母親。就這一點,馬茲歐也可以講述自己創建公司的經曆,以及她是怎樣從所拍電影中的母親身上得到啟發,並且改變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她最近的一部電影《10,9,8》(TEN9EIGHT)講述了幾位來自貧民區的年輕企業家的故事。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就像馬茲歐總是被國家隊淘汰卻最終參加了奧運會一樣。理論上來講,紀錄片導演可以講述的故事成千上萬,而她的選擇是尋找那些自己深有體會並且深切關注的主題。就這樣,馬茲歐使她的電影能夠從眾多電影當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