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學32(3 / 3)

心理學智慧

借力使力就是將對方的陳述反用來攻擊對方。他人的心理防線就好比一麵麵很堅固的盾,如果我們用他們的矛來攻擊他們的盾,就會變得容易攻破。所以我們要在與他人爭論時找出對方的漏洞,這樣才能更好地說服對方。

5

沉默效應: 對方最害怕的是無聲對抗

有位知名學者應邀到某大學作演講。他到達會場時,整個禮堂十分吵鬧,好像這不是要聽演講而是在開聯歡會一樣。一位老師站到講台上拿起麥克風讓學生們安靜下來,可是學生們就好像沒有聽到一般完全不予理會。

這時,學者對那位老師說:“讓我來試試。”隻見這位學者一個人默默地站到講台上,隻是看著那些學生打鬧,一句話也不說。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沉默,學生們慢慢地安靜下來了,不到五分鍾,禮堂裏已鴉雀無聲。

上麵的例子中,學者就是利用“沉默效應”讓學生們安靜了下來。

沉默效應就是指在與對方對抗時,沉默往往會起到讓對方感受到壓力的作用。有這樣一句俗語:“雄辯如銀,沉默是金。”恰到好處的沉默是一種語言藝術,在與他人談話時,覺得時機未到時,保持沉默便是一種很好的應對方法。

心理學家曾經這樣說過:“與大家的觀點不同的是,擁有話語權的人不一定是強勢的一方,而那些沉默時間較長的人往往是最具有決斷力的人。”很多沒有經驗或者精神緊張的業務員想要自己看起來強勢一些,就會通過不停地說話來避免怯場或者冷場的情況。這種舉動不但不會讓他人認為你是熟悉業務的,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你剛剛才了解這些事情。在與他人談話時,喋喋不休的舉動很容易讓他人對你產生批判心理。

就像著名作家史鐵生所說的:“沉默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聲有形的語言所不能到達的地方。”一個強勢的人,往往可以用他的沉默來表達出力量,而不是通過無休止地說話來表現。

善用沉默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那麼,我們應當在什麼情況下保持沉默?如何才能不將沉默與冷漠相混淆呢?

1.在我們情緒不佳時要保持沉默

人們情緒不佳時往往是最衝動的時候,這時候不論說話還是辦事總是會達不到好的效果。當你與他人發生爭吵時,雙方的情緒一定會很激動,這時一定要保持沉默。等雙方的情緒都穩定下來之後再坐到一起談論事情,這樣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2.碰到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或者自己不能獨自決斷的事情時,要保持沉默

如果我們遇到自己不能獨自決斷的事情,不要慌裏慌張地答應對方,否則會使得自己很難做。在這種狀況下,保持沉默就是一種無聲的拒絕。

3.在對他人或者事件不了解的情況下要保持沉默

所謂“禍從口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對事情或者他人不了解的情況下講出片麵的言辭,這樣不但會讓對方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想要解決的事情也會因此而耽擱。

小王部門的部長升職了,他們部門開了一個宴會為他祝賀。在宴會中,小王端著酒杯對領導說:“陳部長,我敬您一杯。您真是有福氣的人,在工作上這麼有能力,您家孩子肯定也很有能力!”小王的話音一落,陳部長的臉就陰沉下來了,整個宴會的氣氛也變得很尷尬。

後來大家才知道,陳部長的兒子很不爭氣,前一陣子還因為打架鬥毆進了派出所。小王的稱讚之詞讓陳部長想到了自己家不爭氣的兒子,所以心情才會變得很不好。

所以說,在不了解對方情況時,要盡量避免提及有關對方孩子和家庭的問題,可以聊一聊對方的興趣愛好或者工作方法之類,但最好還是保持沉默,這樣就不會戳到對方的痛處了。

4.要學會說話之前先三思,沒有把握就保持沉默

在生活中,我們與他人交流時要注意自己的話題,不要不經過思考就將該說的都說了,不該說的也說了。

王豔和林嵐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兩人常常會聚在一起說一些體己話。

王豔是一個很大大咧咧的人,有一次和很多朋友一起聚會時,王豔在與他人談話中將林嵐生活中的一些私事說了出來,讓林嵐覺得十分尷尬和難堪。後來林嵐再也不找王豔談心了,兩人的友情也破裂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不經意間就說出了讓自己很後悔的話。所以我們在說話之前要仔細地思考一番,再將話說出口。如果你是一個脾氣很暴躁的人,那就遵循“沉默是金”的原則,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後悔說出了不該說的話。

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敏於行而慎於言。”在生活中,很多情境都證明了“沉默是金”這句話的正確性。在某些場合裏,沉默的對抗往往會讓對方服輸。所以說,在該沉默的時候沉默往往會達到我們預料不到的好效果。

心理學智慧

沉默效應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場合,用沉默來回應對方可以比正麵回應獲得更好的效果。沉默讓對方摸不到你的思路,也可以讓我們避免“禍從口出”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