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和張思思兩家是鄰居,她倆從小就是好朋友,兩個人都覺得自己很了解對方。可是,這一陣子林穎因為家庭中的矛盾,情緒很不好,有時張思思找林穎聊天,林穎總是動不動就生氣,張思思覺得林穎挺莫名其妙的。
後來,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林穎被卷入了一起盜竊案中。張思思認為林穎這個人原來一直都在欺騙自己的友情,於是和林穎絕交了。
這個事件怎麼看都讓人覺得有些不可理喻,這麼多年的友情就這樣結束了?其實這個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新穎效應”來解釋。新穎效應又被稱為近因效應。
它的效果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多種刺激在同一時間出現時,人的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這就是說,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對其最新的認識變成了我們對他的印119象,於是原先對這人的評價就不存在了。
就像在上麵這個小故事中,不論林穎和張思思原來有多麼要好,但是,隨著林穎因家庭問題控製不了自己的負麵情緒,張思思對林穎的印象也開始改變。最後,一宗盜竊案成為導火索,兩個好朋友最終分道揚鑣。
新穎效應是由著名的關於吉姆印象的實驗而得出的結論。
心理學家編寫了兩段關於一個叫做吉姆的小男孩的生活情景。第一段文字講的是吉姆是個很外向開朗的小男孩,第二段文字講的是吉姆是個很內向很冷淡的人。然後,心理學家分別給不同的測試者閱讀文字內容。
在第一組中,先出現的是關於吉姆熱情的描寫,然後出現的是關於吉姆內向的描寫。在第二組中,則是先出現吉姆內向的描寫,後出現吉姆熱情的描寫。
實驗結果表明,先呈現的信息比後呈現的信息影響更大,但是如果在兩個段落
中加上某些活動,則大部分人都會根據參加活動以後的信息對吉姆進行評價。這就表明,最新的信息對於人們的感知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也就是說,當有新
的信息時,人們的感官會將原來的印象淡忘掉並形成最新的印象。有關新穎效應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夫妻之間爭吵,一氣之下忘記了過去的恩愛,爭執著要離婚;好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在自己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離別時的情景;你總是生同一個人的氣,真正讓你說生氣的緣由時,你最多能說上一兩條;某個社會名流,一直都名聲很好,卻因為一樁醜聞而聲名狼藉……新穎效應告訴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注意近期的表現,要好好保持良好形象。
特別是和老朋友在一起時,我們對每一次接觸都要認真對待,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次不當的行為,導致結束多年的友誼。
在與朋友發生爭吵時,不要急於分出誰對誰錯,等到大家都平靜下來,再坐到一起好好談談,交流各自內心的想法,努力保護好多年的情誼。在與朋友離別時,送上一句美好的祝福,就算你們曾經針鋒相對,也會在這一刻握手言和。
同樣地,想要一個人不知不覺地對你說“Yes”,就要給這個人留下一個新的良好印象。這也可以借助新穎效應。
清朝晚期,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在與太平軍交戰中一直處於劣勢。因為連吃敗仗,曾國藩在奏折上如是寫道:“湘軍屢戰屢敗。”奏折給曾國藩身邊的軍師看過後,軍師建議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曾國藩聽從了軍師的建議。
朝廷看到奏折後,認為曾國藩雖連連戰敗,但依然奮戰,忠心可嘉,不但沒有依照軍法論處,反而對其進行了嘉獎。這便是新穎效應在起作用,有時變動語序可能會帶來截然相反的效果。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往往會因為最後一句話而顛覆了本來想要表達的意思。比如我們介紹一個人的時候,前麵說了他很多優點,最後加一個“但是”引出這個人的一個缺點,聽者會很容易記住這個人的缺點,而之前所說的那些優點卻都被忽略了。
當你批評他人時,肯定會帶有一定的情緒,如果你能妥帖地結束對話,在後幾句批評的話中加上一些安慰之語,也能給對方留下好印象。他人的失誤影響到了你,我們可以在責備他人之後,鼓勵他一下,這樣可以消除對方的消極情緒,也可以緩解彼此的關係。總之,我們若能在說服他人之前,合理地利用新穎效應,向他人塑造一個全新
的自我,會大大增強說服的效果。
心理學智慧
新穎效應也被稱為近因效應。近因效應就是指人們在印象形成的過
程中,會用最新的印象取代原來的印象。在熟人交往中,近因效應的影響很大。
因為我們對他人的印象往往是最近的印象,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些印象不一定是最全麵的,我們不能因為他人一個小小的錯誤而放棄多年的交情。同理,近因效應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可以在準備說服他人之前重塑一下自己的好形象,以增強說服的效果。
5
換位思考: 多替對方想想,這比爭辯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