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學19(3 / 3)

一隻豬、一隻羊和一頭奶牛被圈養在同一個畜欄中。

有一天,農夫要把豬從畜欄中捉出來。那隻豬大聲地哀嚎著,努力躲避農夫的抓捕。羊和奶牛對於豬的哀嚎聲很是不滿,便對豬抱怨道:“我們也經常被拉出去,我們可沒有像你一樣嚎起來沒完沒了的。”

豬聽了氣憤地說道:“你知道什麼!他們捉你們是要你們的毛和牛奶,他們捉我是為了殺了我吃肉!”

這隻豬與羊和奶牛之間的關係頗像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身處的環境不一樣,我們很難了解對方的處境,也就不容易理解對方的想法,所以我們需要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指某方站在另一方立場上思考問題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這需要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的內心世界連接起來,設身處地思考問題。換位思考不僅僅是一種理解,還是對他人的關愛,有時更是巧妙說服他人的重要心理策略。

法國有一戶人家想要在城裏租一棟房子,他們一家三口在城裏跑了一天,終於找到了一棟要出租的房子。這位丈夫敲開了房東的門,詢問是否可以把房子租給他們。

房東是兩位老人,他們看到這對夫婦帶著一個五歲的孩子,便很禮貌地回絕他們:“不好意思,我們不想把房子租給帶小孩的租戶。”

夫婦二人很是遺憾,隻好準備離開。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小孩子拉住父母,自己把門敲開了。房東出來後,小孩子很有禮貌地對他說:“老爺爺,我要租這個房子。我沒有孩子,我隻有兩位老人。”房東聽了這個孩子的話,便笑著應允了小孩的要求。

從房東的心理來看,肯定是怕小孩子不懂事,常常會因太吵鬧而影響自己休息,所以才不把房子租給他們。

但是這個孩子非常聰明,竟然想到了房東的心理,而且站到房東的立場上轉換了請求的方式,“我沒有孩子,隻有兩位老人”充分表現了自己機靈又懂事的一麵,這一方麵消除了房東對自己可能不懂事、太吵鬧的顧慮,一方麵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讓房東不得不租給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已經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換位思考可以打破我們在生活中充當某個角色的局限性,令對方放下成見,起到比爭論更加有效的作用。

從前,在一座山上有兩座廟。南廟的和尚們之間關係很不和睦,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吵個不停;而北廟的和尚們關係很好,生活得很愉快。南廟的住持決定去北廟請教一下如何能讓大家相處得融洽起來。

當南廟的住持來到北廟的大門前時,他看到一個和尚因為走得太急了,在進大門的時候摔倒了。

正在擦地的和尚看到後趕緊將他扶起來並道歉:“都是我的錯,我沒有擰幹拖把的水,把地拖得太濕了。”在門口掃地的小和尚也麵帶歉意說:“都怪我沒有提醒你。”被扶起來的和尚說:“誰都不怪,就怪我太不細心了,沒有注意到。”

南廟的住持看到這一幕之後,沒有進北廟便離開了。從此之後,南廟和尚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很融洽了。

我們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來,換位思考既可以把自己置於對方的立場,用最切合對方思想的方式說服對方,又可以避免爭吵的尷尬,輕鬆軟化對方的情緒,讓對方主動配合自己。

換位思考的本質就是多替他人想一想,其基礎是相互寬容、理解。它是一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讓人們擺脫自己習慣了的思考模式,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人的心境。

一天,妻子在廚房做飯。丈夫在妻子旁邊一直說著“慢一點、小心點、把火擰

小一些”之類的話,妻子不耐煩地說:“我知道怎麼炒菜,不用你在旁邊說教!”這時,丈夫微笑著說:“我就是想讓你嚐嚐每當我開車,你在我旁邊一直嘮叨時我的感受。”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小摩擦、小矛盾。如果我們能夠換一種思維,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待問題,便可以讓這些矛盾都消除,引導對方朝自己希望的方向思考。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曾經這樣說:“假如非要說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那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因為這樣你不僅能得到與對方溝通和理解的機會,還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對方的思維軌跡,從而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心理學智慧

換位思考也叫同理心思考,在心理學上是指先體會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從而理解他人的行為。具體地說,就是在已經發生的事件中,將自己想成是別人,思考自己是因為什麼心理而做出這樣的行為導致這個事件的發生。當我們接受了上述的心理模式,就等於接受了對方的心理,從而更容易原諒他的行為。

換位思考同時代表著體諒和尊重他人,所以,“換位”時需要站在一個非主觀的立場上,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