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三千越甲可吞吳(1 / 2)

楚國被吳國攻占後,楚國有一個名叫申包胥的大臣,逃到了秦國,請求秦王出兵攻打吳國,光複楚國,並答應如果楚國光複,永遠做秦國的屬國。秦王沒有答應。

申包胥走出秦宮,跪倒在宮門外。他跪了七天七夜,哭了七天七夜,秦王終於被感動了,他說:“楚雖無道,有臣如此,可無存乎!”答應出兵救楚國。

《左傳》記載:“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無衣》是《詩經》中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歌,詩歌是這樣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也有人說《無衣》是戰國時代秦國的民歌。這首詩歌氣勢恢宏,後世的我們讀起來,仿佛聽到了鐵甲行進的咚咚鼓聲。

楚國百姓在反抗,秦國從西邊來進攻,內憂外患都成為燃眉之急,偏偏這時候,吳國內部又出了問題,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看到哥哥沒有歸心,沉溺於楚國王宮的溫柔鄉中,醉生夢死,就不辭而別,帶著自己手下的人馬離開楚國,回到吳國,自立為王。

楚國無法安定,秦軍兵臨城下,吳國又被篡位。吳王闔閭在吃了楚國幾袋鴨脖子和幾碗熱幹麵後,就心急火燎地離開了楚國,奔回吳國。夫概看到哥哥回來了,驚惶萬狀,投奔了楚國。

楚王回到都城後,看到都城滿目蒼夷,害怕吳國再次攻打,就遷都了,都城仍然叫郢。

這些年,吳國和楚國一直在交戰,而南方的越國卻趁機發展壯大了。

此後,吳國不與楚國交戰了,而改與越國交戰,越國的地域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盡管地小人少,但是非常好戰。《吳越春秋》記載,吳王闔閭在楚國都城郢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越國就向吳國發起了反攻戰,“十年,秦師未出,越王允常恨闔閭破之檇裏,興兵伐吳。吳在楚,越盜掩襲之。”前麵寫到了吳國人好戰,而越國人比吳國人還要好戰。楚國帶甲六十萬,隻有三萬兵甲的吳國敢於向楚國叫板;吳國帶甲三萬人,隻有三千兵甲的越國也敢於向吳國挑戰。

公元前496年,吳越爭霸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在檇裏爆發,史稱第二次檇裏之戰。此戰中,吳王闔閭正在指揮作戰時,一名越國將領投擲長戟,刺中了吳王闔閭的腳趾。後來,吳王闔閭死亡,估計是死於破傷風。

闔閭死後,夫差即位。

闔閭臨死前,告訴兒子夫差不要忘了自己的深仇大恨。所以,每次夫差經過朝堂,站崗的人都要高喊:“夫差,你忘了你父親的深仇大恨嗎?”夫差流淚回答:“不敢忘,不敢忘。”語文課本上把這種句式叫疑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