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寧王叛亂
當年明太祖的第4個兒子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擁有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這支軍隊本來是屬於寧王朱權的,朱權是明太祖的第17個兒子,他的封地在現在的內蒙古寧城,當時叫“大寧”,手下擁兵8萬,戰車6000輛,所屬的漢蒙騎兵驍勇善戰。燕王朱棣起兵之後,去看望弟弟寧王,兄弟共同聲討建文帝削藩,殘害朱氏骨肉。
燕王在大寧盤桓了7天,與寧王敘兄弟之情。臨行之時,寧王給哥哥送行。沒想到的是,在這7天裏麵,朱棣的隨行人員不但買通了寧王的左右,並且在軍隊裏頭做了工作,軍隊也跟著一起來給燕王送行。寧王就在燕王的要挾之下,帶著軍隊,來到了北平(今北京),軍隊成了燕王的軍隊。
寧王被迫上了賊船,幫助燕王起草各種檄文。燕王許諾,事成之後和他平分天下,這就是空頭支票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大明朝難道還可以有兩個皇帝嗎?朱權也知道不可能,但是他無論從政治經驗還是從謀略等方麵來說,都不如他的四哥。燕王奪取了天下,自然不願意更不可能實現自己的諾言,於是和弟弟說,父親的這塊江山看樣子還真不好分,給你一個安享晚年的地方,你想到哪裏?弟弟說,我想到蘇州。哥哥說蘇州是不行的,蘇州在“畿內”,當年又是張士誠的地盤,是奢靡之地,你看看我都要從六朝粉黛之地的南京搬到北平去,官員不能生活在條件優厚的地方,要到艱苦的地方去,所以你不能到蘇州。弟弟說,蘇州不能去,我去杭州。哥哥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不能去,難道杭州能去嗎?那去哪裏?去南昌。
幾十年過去,寧王之位傳到了朱宸濠手上,這是第四代寧王,皇帝則傳到了朱厚照手上,傳了7代。如果這位朱厚照有雄才大略,或者勵精圖治,再不濟,能夠老老實實的,不要那麼荒唐,不那麼胡鬧,後來的事情可能不會發生。但恰恰朱厚照是個荒唐胡鬧的皇帝,是個文藝青年,他最喜歡的是戲曲;而寧王朱宸濠則是一位自視甚高,也確實有點本事的藩王,於是就有想法了。
朱宸濠先是買通專權宦官劉瑾,恢複了天順時期(1457—1464)被削去的王府護衛。但劉瑾死後,護衛又被削除。按明太祖時的規定,王府設有一到三個護衛,每個護衛5000餘人,這些人既是王府的衛隊,也可在朝廷發生奸臣亂政時起兵靖難。當年成祖起兵,護衛就是基本力量。朱宸濠要圖大事,護衛自然是不能少的,所以他又買通吏部尚書陸完和武宗的親信錢寧、臧賢等,恢複了護衛。
光有護衛還不夠,朱宸濠還命人聯絡長期在鄱陽湖為盜的吳十三、淩十一等人,讓他們招募漁民、樵夫中的亡命之徒,以及社會上的散兵遊勇,以部伍法進行管理,作為預備力量。新建縣(今新建區)的退休都禦史李士實、安福縣的舉人劉養正,都是不甘於人下的讀書人,他們被寧王朱宸濠網羅,為他出謀劃策,幫助朱宸濠聯絡黨羽,打擊和排斥不肯依附的地方官員,又一場朱氏家族內部爭奪皇位的鬥爭,在緊鑼密鼓地策劃之中。
經過10多年的籌劃和醞釀,寧王覺得時機成熟了。
正德十四年(1519)的六月十三,是寧王的生日,在南昌的江西官員先後去王府賀壽。第二天,寧王府大擺宴席,回請前一天前來祝賀的江西官員。這天來到寧王府赴宴的官員,以鎮守太監王宏、巡撫江西右副都禦史孫燧為首,還有巡按禦史王金,主事馬思聰、金山,江西布政使梁宸、胡濂,參政王綸、劉斐、程杲,參議楊學禮、許效濂,江西按察使楊璋,副使唐錦、賀銳,僉事師夔、潘鵬、賴鳳,江西都司都指揮及同知,僉事許清、馬驥、白昂、郟文,等等,凡是中央派駐南昌的官員,以及在南昌的江西三司長官,都來寧王府赴宴,並且再次向壽星表示祝賀。
等眾官員到齊,幾百名帶刀武士,以及鄱陽湖大盜吳十三、淩十一等人,封鎖了所有通道,將眾官員圍在了正中。眾官員不明就裏,驚疑不定,卻見朱宸濠滿臉殺氣,出現在眾人麵前。朱宸濠將官員們逐個注視了一遍之後,高聲說道:當年宦官李廣將民家兒子抱入皇宮,偽稱是柏妃生了皇子。孝宗皇帝受其欺騙,將這個小孩立為太子,並繼承了皇位。這個偽皇子就是當今的皇上,當今皇上就是個偽皇上。我太祖、太宗得不到親生骨肉的祭祀,已經整整14年了。我奉太後密詔,起兵討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這一番話,驚得官員們目瞪口呆。巡撫江西右副都禦史孫燧是王陽明的同科舉人,他在任江西巡撫期間,曾經先後7次向朝廷密告寧王府的行跡,但每次送出的情報,都被寧王派出的邏哨截獲。按察使司副使許逵膽略過人,多次勸孫燧先下手為強,解決寧王問題。但孫燧覺得寧王反狀還不明顯,證據還不充分,若是輕舉妄動,這離間宗室、誣陷藩王的罪名也是不好承擔的。有了這層顧慮,所以孫燧遲遲沒有動手,沒想到全省在南昌的官員都在今天被寧王一窩端了。
畢竟是一個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巡撫孫燧見眾人被寧王說得呆若木雞,跨上一步,大聲喝道:我是巡撫,若太後有旨,我應該知道,你可將太後懿旨請出,讓我過目。
朱宸濠早就擔心孫燧、許逵會帶頭發難,如今孫燧果然首先跳了出來。朱宸濠並不意外,沒有正麵回答孫燧的提問,卻厲聲喝道:我日內就要往南京登極,你可做好扈駕準備?
孫燧也不吃這一套,厲聲喝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你放著藩王不做,卻要謀反,是自尋死路,休想讓我為你殉葬!說罷,他便向朱宸濠撲去。武士一擁而上,將孫燧按住。許逵見狀,也從人群中衝了出來,要救護孫燧,同樣被武士死死按住。
朱宸濠看了看拚命掙紮的孫燧、許逵,又看了看驚恐萬狀的眾官員,嘿嘿冷笑:你們以為我不敢殺人嗎?話音未落,許逵便大聲高呼:你能殺我,天子就能殺你!你這反賊,將來必定碎屍萬段、禍滅滿門,你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
朱宸濠大怒,喝令武士將孫燧、許逵拖出王府,殺於南昌惠民門外。吳十三、淩十一等人親自動手,將眾官員捆綁起來。布政使司參議黃宏、主事馬思聰奮力抗爭,力竭而死。其餘的不敢再行反抗,跟著寧王府的謀士、護衛,一齊向朱宸濠稱呼“萬歲”。按察使楊璋本來是江西嶺北道的兵備副使,因為隨著王陽明東征西討,戰功卓著,升為按察使,因福得禍,這時因為性命攸關,接受了寧王的官職。接受“偽職”的還有布政使梁宸,參政王綸、季敩,僉事師夔、潘鵬等。王綸更成了寧王的“兵部尚書”,地位僅在李士實、劉養正之下。
朱宸濠在南昌發難的時候,王陽明正乘坐官船北上,要往福建處置兵變事宜。
兵部的命令是六月初五到贛州的,王陽明六月初九就從贛州乘船,順贛江而下。六月十五,船至豐城縣(今豐城市)界黃土腦。豐城有位浙江寧波籍的吏員,向王陽明報知了寧王殺死孫燧、許逵,脅迫江西三司官員等事。接著,豐城知縣又證實了這件事情,並說朱宸濠已經派人沿江而上,要截殺王陽明。
雖然有記載說王陽明對寧王的所作所為早有警覺,但猛然聽說寧王已經殺了孫燧、許逵,還是不免大吃一驚。我們剛剛說過,王陽明這次往福建“戡平”兵變,屬於公事,已經通告江西、福建二省和寧王府。寧王根據王陽明的行程,派人沿途截殺他,不是沒有可能。王陽明立即下令掉轉船頭,想回贛州,摸清事態之後再做處置。但是,王陽明船行峽江,剛好遇上吉安知府伍文定前來接應的船隊,於是他決定在吉安起兵。
大家可能要問,看來朱宸濠在南昌鬧出的動靜,江西官場已經傳開了,那朝廷是什麼態度?朝廷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朝廷得到的是官方渠道的消息,這個時候的江西,巡撫、巡按禦史、鎮守中官,以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司的官員被寧王一網打盡,誰向朝廷報告?大家說,不是還有知府、知縣嗎?在知縣告訴了王陽明後,吉安知府來接應王陽明,僅此而已。他們不敢打報告嗎?不敢。他們得到的,也都是非官方渠道的消息,真實情況到底怎樣,誰也不知道。
所以,這裏又得和諸位交流一個認識。民間渠道傳播消息,遠比官方更為快捷,當然,有時很準確,有時則是真假參半。猶如我們今天的自媒體,但自媒體隻發布消息,並不對後果負責。
來到吉安後,王陽明將年輕時學來的計謀用上了;身邊三教九流的人物,更為他提供了大量智慧。王陽明讓參謀雷濟等人連夜趕寫南贛巡撫屬下的南雄、南安、贛州等府調兵的報帖,並命人潛出城外,假裝是該府的使者,每日報到吉安知府衙門,並通過間諜送到南昌及本省各府,一來動搖朱宸濠的軍心,二來鼓舞吉安等府居民全力支援起兵平亂。
與此同時,王陽明和雷濟、龍光等人商議,又寫了一份假的迎接京軍的文書。這份假文書的開頭說:“提督軍務都禦史王,為機密軍務事,準兵部谘該本部題奉聖旨。”然後便是借“聖旨”虛張聲勢:命許泰、郤永分領邊軍4萬,從鳳陽等處,陸路直撲南昌;命劉暉、桂勇分領京邊官軍4萬,從徐州、淮安等處,水陸分襲南昌;命南贛、湖廣、福建巡撫王守仁領兵2萬,楊旦等領軍8萬,秦金等領兵6萬,各從駐地分道並進,克期夾攻南昌。這樣的虛張聲勢,目的也是擾亂朱宸濠的軍心。因為王陽明擔心朱宸濠或直襲北京,或徑取南京,所以必須讓他在南昌多耽擱一些時間。當然,王陽明做夢也沒有想到,兩個月後的明武宗朱厚照,不但調兵遣將夾擊南昌,還禦駕親征,坐鎮揚州、南京,但並非為寧王而來,而是為他王陽明而來。
寧王朱宸濠起兵,出謀劃策的是李士實、劉養正等人,出力賣命的是吳十三、淩十一等人,必須讓他們相互猜疑。所以,王陽明等人編造的假文書又說:李士實、劉養正等人被寧王脅迫,其心並不想背叛,故各有密書寄來;賊將吳十三、淩十一、閔廿四等人,因為被官府追捕,不得已才藏入寧王府,如今也想洗心革麵,得到朝廷的寬赦,故各密差心腹來吉安,希望立功贖罪。可見寧王已是眾叛親離。
類似的假文書抄寫了許多份,這些文書自然又有不少落入朱宸濠的手中,更增加了他的疑慮。
王陽明覺得這還不夠,又與參謀龍光商議,偽造了一封回報李士實的信。信中說:老先生的親筆信已經收到,足見老先生報國的本心,本職也才知道所謂老先生“從賊”之事,實屬迫不得已。老先生雖然身在羅網之中,心卻無時不在為朝廷出力。特別又說:信中所教的計策,也隻有老先生能夠思慮得到,望老先生嚴守機密,待機而發。不然,不但無益於國,恐怕老先生也要遭濠賊毒手。還要加上幾句:昨天淩、閔諸將,已遣人密傳消息,說是皆出於老先生及養正兄的開導。
同時,王陽明等人又給劉養正寫了一封和給李士實同樣內容的信。兩信都被秘密送到南昌,也故意落入朱宸濠之手。朱宸濠半信半疑,而李士實、劉養正也相互猜疑。
大家說,王陽明的這些行為朱宸濠會相信嗎?這個問得好。不但諸位會問,我也會問,當時的吉安知府伍文定等人也在問。但王陽明說,朱宸濠未必相信,但會猶豫,要的就是他的猶豫,要的就是他不敢出南昌。不出王陽明所料,寧王朱宸濠還沒有出南昌,就被這些亂七八糟的假書信、假情報亂了方寸。等他醒悟過來,最好的時機已經錯過了。
王宸濠被王陽明拖在南昌半個月,既不見京軍南下,也不見王陽明北上,知道上了當。不能再等了,所謂兵貴神速,而起兵作亂,更需要一鼓作氣。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初一,朱宸濠留兒子宜春王朱拱樤、王府宦官萬銳等人守南昌,自己帶著八九萬人,乘坐上千艘戰船,浩浩蕩蕩順贛江而下,出鄱陽湖,直撲安慶。
王陽明得知朱宸濠出了南昌,往安慶而去,立即傳令,起兵北上,直撲南昌。七月十九深夜,伍文定帶著先頭部隊抵達南昌廣潤門外。第二天黎明,開始攻城。城中守軍借著滾木、灰瓶、火器、石塊、毒弩,拚死抵抗。王陽明親自來到廣潤門外,申明軍紀,諸將必須聽鼓聲而進。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斬其伍長,四鼓不克斬其將。同時,王陽明又將早已寫好的招降書,讓人用弓箭射入城內,以渙散守軍鬥誌。
隨著急促的鼓號聲,各路將領身先士卒,冒著箭雨,架起了雲梯。士兵們在將領的督促下,前仆後繼,一鼓作氣登上城牆。守軍早已鬥誌渙散,一哄而散。到這天上午,整個南昌城便被占領。朱宸濠留下守衛南昌的宜春王朱拱樤及宦官萬銳成了俘虜,朱宸濠的宮眷在王府縱火自焚。霎時間,寧王府便被熊熊大火吞沒,周圍的民居也被燒了不少。王陽明火速下令分道救火,安撫居民。
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支被王陽明稱為“義師”的部隊,本來就是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也有不少是流落江湖的亡命之徒,一到南昌繁華之地,殺人搶劫也就在所難免。王陽明聞報大驚,深悔自己在下達攻城命令時隻強調了“奮勇當先”,卻忽略了“秋毫無犯”。因為他用兵南贛以來,還沒有發生過這類事情。禁止殺掠的號令雖然下達了,但殺掠之事仍在發生。王陽明命衛隊立即出動,將違令者斬了10多人,這才製止了混亂局麵。
此時,朱宸濠正在指揮軍隊運土填壕,準備強攻安慶。突然有探子來報,說是王陽明帶著一幫文官,領兵到了樟樹,並在樟樹誓師,向南昌進發。朱宸濠聞報大驚,他擔心的就是這個王陽明。如果王陽明真的到了南昌,南昌就難保了。朱宸濠下令,從安慶解圍,回師江西。李士實、劉養正一聽,這不是胡鬧嗎?如果王陽明已經兵發南昌,救援還來得及嗎?有人建議,棄攻安慶,直取南京。曆史沒有如果,但曆史研究可以有如果,如果真的直取南京,後果會怎樣,還真不好說。但憑朱宸濠的表現,是成不了大事的,因為他在留戀南昌這個老巢,留戀留在南昌的財富。
王陽明奪取南昌之後,得知朱宸濠回軍,十分高興。為什麼高興?聽說朱宸濠起兵時,有人給他提供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取北京,就像當年燕王直取南京一樣;中策是迅速奪取南京,分庭抗禮;下策是以南昌為中心,占據周邊,劃地為王。朱宸濠覺得上策難行,下策不甘,於是采用中策,但被王陽明用計謀拖延了半個月。現在朱宸濠棄安慶不攻,棄南京不取,欲回南昌,這就連下策都不是了,是自尋死路。
兩軍在鄱陽湖打仗,開始時王陽明的軍隊節節敗退,後來則是因勢利導,誘敵深入。王陽明的水軍從鄱陽湖退入贛江,由贛江口的吳城退到離南昌以北大概20公裏的地方,這裏港汊眾多,主力全埋伏在各個港汊之中,隻等寧王船隊到來,伍文定指揮伏兵,衝出大大小小的港汊,將寧王的船隊衝得七零八落。伍文定親自帶著幾隻戰船,衝向朱宸濠的“龍舟”。一聲令下,火炮齊發,朱宸濠的“龍舟”頓時陷入大火之中。王陽明催動船隊,奮力衝擊,被殺、被俘的寧王軍士有2000多人,落水溺死的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