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陽明與陽明時代(1 / 3)

充滿爭議的王陽明

和中外曆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一樣,王陽明從他聞名於世開始,就一直毀譽參半。說他好的人多得很,說他壞的人也不少;讚同他的人不少,批評他的人更多。不但是王陽明,曆史上許多人物也都有爭議,可以說,越是著名,越有爭議。孟子在明朝時曾被明太祖驅逐出孔廟,因為孟子有幾句“大逆不道”的話,尤其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幾句。朱元璋一聽就怒了,這樣的亂臣賊子還能進孔廟嗎?便下令將孟子驅逐出孔廟。後來這些大學士(當時的大學士並不是後來的內閣大學士,而是殿閣大學士,即顧問之臣)慢慢開導朱元璋,說我們把《孟子》裏頭的這幾句話去掉,孟子的學說還是不錯的。於是朱元璋又讓孟子重新進入孔廟。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讀明朝永樂時期編的《四書大全》,這裏麵的《孟子》就是“刪節版”。程朱理學的代表朱熹難道沒有爭議嗎?朱熹死後,他的學說被稱為“偽學”,40年後才平反。

對於王陽明,明朝廷有保留地肯定了他的事功,全盤否定了他的學說。同時代人斥其“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為高”,卻不能不承認他事功卓絕,因為別人辦不成的事情他能辦成。

比如說南贛汀漳(今江西、湖南、廣東、福建四省交界地區),有農民鬧事二三十年之久,別人無法平息,王陽明僅用15個月就全部搞定。朱宸濠叛亂,其陰謀已經籌劃了10多年,而王陽明平定叛亂,從其七月十五在樟樹誓師,起兵平亂,到七月二十六結束,總共隻用了12天。王陽明的事功沒人敢不承認。

後世的人說他承朱學之微而鼓吹心學,以解救明朝的統治危機,為統治者另謀思想統治的出路,但又不能不承認王學有其積極因素,如他主張獨立思考,主張批判精神,主張獨創精神,等等。

今天跟大家說一下我的觀點,我把王陽明的學說劃為主觀唯心主義,他自己也將自己的學說命名為“心學”,甚至說“聖人之學,心學也”。但是,他的心學有一種紮紮實實的實踐精神。他的一個偉大理念是,真知在於行,不行不謂之知。是真知還是假知,知了還是不知,就看你是做了還是沒做,是做好了還是沒有做好。你隻有做了,做好了,我才認為你是知了。所以說,王陽明的學說是重視實踐的,既是“心性”之學、誠心之學,更是行動之學、實踐之學。所以,日本學者,比如岡田武彥,就認為王陽明所有的學說都是事上練、事上磨的。確實是這樣,一點都不錯。

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從小宣稱要成為“聖人”而最後真正成為“聖人”的人,也是唯一一個混跡於三教九流而最終從祀孔廟的人。

王陽明小的時候不是什麼聽話的小孩,他是個“問題多多”的少年,好事而沉不下心來讀書,一直到他死前,仍然和三教九流有很多接觸,但是最後竟然入了孔廟。他從祀孔廟時是經過了投票的,24票讚成,2票反對,若幹票棄權。和他同時從祀孔廟的陳獻章得的讚成票和他差不多,但是沒有反對票;胡居仁得的讚成票比他多2票,也沒有反對票。為什麼王陽明從祀孔廟充滿爭議呢?就是因為他混跡於三教九流。很多人認為他的學說就是禪學,尤其是他的學生,一方麵傳播了他的學術;另一方麵也給他招怨,扛著他的牌子行招搖撞騙之事的不少,所以給他丟了分。

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王陽明。

自從出來個王陽明以後,整個明朝中後期,有無數的讀書人都在學王陽明。一位浙江的學者王士性,去江西後大吃一驚,原來王陽明在江西的影響比在浙江更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家孔孟而人陽明”,家家戶戶都希望自己家裏出一個孔子或者一個孟子,而你去問剛剛啟蒙的小孩,你有什麼夢想,他說,我想成為王陽明。

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時時有困惑,初心終不改;但以我心鑒日月,不與時俗較短長;無論是窮是達,皆有兼濟天下之心—這是王陽明留給我的永恒印象。

王陽明越到後來越回歸自然,越返璞歸真。在他的身上是如何體現知行合一的,又是如何體現致良知的呢?我們又是怎樣知道他心中有良知的呢?我們是從他行為上有擔當看出來的。他對任何事情幾乎都敢承擔責任,對惡行敢於拍案而起;對於官場上的事情,不管水深還是水淺,他都敢蹚過去。

我們今天來讀王陽明,最應該學習的品質是,時時有困惑,初心終不改。什麼叫初心?在王陽明這裏,初心就是聖賢之心,就是報效民眾、報效國家之心。他也曾被貶謫到龍場,前途未明、生死未卜,但他“以我心鑒日月,不與時俗較短長”。無論自己是窮是達,皆有兼濟天下之心。孟子有一句名言—窮則獨善其身。但是王陽明在這個基礎上推進了一步。他無論是賦閑還是被貶謫,在低位還是在高位,都在傳播自己的聖賢之道。當然,這也是所有聖賢的共同特點,我們看看孔子、孟子,看看程頤、朱熹,再看看陸九淵,哪個不是這樣?哪個不是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都在孜孜不倦地傳播自己的學說?他們從來不以君主的是非為是非,隻以聖賢道理、心中良知的是非為是非。因此,他們時時受到指責,受到打擊。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王陽明的學說是不是官方學說?我回答,不是官方學說,但也是官方學說。那麼官方學說是什麼呢?所謂官方學說,就是孔孟之道,但是是被“閹割”了的孔孟之道。王陽明的學說是支持孔孟、傳承孔孟、推進孔孟,是把孔孟所揭示出來的人世間的終極真理重新解釋出來。

王陽明與王安石、張居正不同。我對王安石和張居正充滿敬意,但我認為,社會中最好不要出現王安石,最好不要出現張居正。因為隻有社會被認為得了癌症的時候,才需要王安石、張居正來做手術。但是,動過手術之後是福是禍、是生是死,就很難說了。

王陽明心學是明朝社會多元化的產物,它的傳播又推動著明代社會的多元化。它是一柄雙刃劍,既開列治療社會問題的藥方(解決途徑),也對明朝的國家一體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仕途本位與財富本位

王陽明出生在1472年10月31日,也就是成化八年的九月三十,此時是明朝建立的第105年,明朝已經經曆過社會的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洪武年間到正統年間(1368—1449),這82年雖然有過“小陽春”,但是大抵上屬於嚴峻冷酷的時期。明太祖由於自己的出身——由一個軍事統帥轉變為專製君主,他希望把政府的管理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環節,並打擊四種人:

第一種,富人。在明太祖的觀念裏,為富就不仁。他本來是站在窮人的立場上打擊富人,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此舉演變為“殺富濟國”的運動。

第二種,貪官汙吏。因為他們貪贓枉法,既破壞朝廷的法紀,更欺壓民眾,為朝廷招怨。

第三種,不安分守己的功臣。功臣們跟著明太祖起家,但是絕大部分是遊民無產者。對於穩定社會來說,他們的破壞性也最大。所以,戰爭期間的功臣在太平時期就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明太祖認為要予以鏟除。

第四種,不和政府合作乃至傳播對政府不滿的文化人。江西貴溪有一對叔侄,當地政府讓他們做書吏。他們覺得辱沒了他們的身份,不想去。不想去怎麼辦?叔侄兩個統統把自己的大拇指齊根剁掉,剁掉以後就沒辦法寫字。明太祖聞報大怒,下旨將叔侄二人腰斬,全家充軍,並且發布一條“大誥”:“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滅其家,不為之過。”什麼意思?隻要我大明統治的地方,要你出來幹活你就得出來幹活,不出來幹活就是自外於朝廷,就得殺。

這樣一來,整個明代的政治氣氛變得非常嚴峻,但是朝廷保護一種人。保護什麼人?保護安分守己的人。安分守己種田、安分守己做工、安分守己經商、安分守己考科舉、安分守己做官的人。

明太祖曾經多次讓戶部在蘇鬆江浙,也就是現在的蘇州、上海、江西、浙江等地區發布“榜文”,號召這裏的民眾向中原人民學習,學習他們有人服役,有田納租。為何向蘇鬆江浙發榜文?因為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發達,逃役避稅是常事。

不過,這裏的“江”在當時不是江蘇省,而是江西省。江蘇省是在康熙六年(1667)才有的,永樂遷都後,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所在範圍一起叫作南直隸,康熙時把清初被更名為江南省的南直隸從南到北劈一刀,東邊是江蘇省,西邊是安徽省,所以有了江蘇和安徽二省。清朝的兩江總督是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吏之一,曾國藩曾經做過兩江總督。有朋友問我,這個兩江總督怎麼管江蘇、江西、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所在範圍?就是因為江蘇、安徽和上海原來合稱江南省,江南省和江西省是兩個省,所以叫“兩江總督”。

在這個階段,當時的社會隻有一個價值標準:有誌青年報效國家、考科舉,既可以光宗耀祖,又可以體麵脫貧。這是當時被民眾公認、被國家倡導的最基本的價值標準,即“仕途本位”,或者說“官本位”。有誌青年都得去做官,都得做公務員,否則就被視為沒本事。大家說我講學去,我經商去,沒門。當時不允許私人講學,你經商、務農發了財,國家就剝奪你的財產。所以,在這樣的形勢下是不可能出現以講堂傳播自己思想的“王陽明”的,出現一個懲治一個。

當然,這樣的形勢不可能永久持續。

第二個階段,從英宗正統年間到憲宗成化年間(1436—1487),即明朝建立後的第69年到第120年間,經濟持續發展,社會財富積累了起來,政治氣氛也漸漸寬鬆。這裏我也跟大家提出一個觀點:曆史上所謂的集權和專製一般是暫時的,開放和自由才是長久的。隨著社會財富逐漸積累,政治氣氛開始寬鬆,國家權力和社會財富之間的態勢發生變化,社會財富開始和國家權力討價還價,國家權力再也不能無償剝奪社會財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叫“承認個人財產的合法性”。當然,這種個人財產必須是合法所得,國家才能承認它的合法性;如果是非法所得,就不能承認它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