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題為“誰能解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死結’?”的文章向讀者揭示了在創造“東亞奇跡”過程中,之所以各國中小企業能夠發揮出的積極作用是因為各國政府有效使用了“金融抑製”戰略的結果這一成功秘訣。金融危機後,當它們無法靠自己的競爭力和日益增長的收益來保證自己的融資環境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了東亞各國以銀行主導的金融體係在幫助中小企業度過“寒冬”問題上表現出了“無奈”和“消極”的行動。這種“金融脆弱性”不改變,那麼,東亞各國中小企業活力的複蘇還得要依靠歐美外部市場的經濟回暖才行。

第六篇題為“都是美國人惹的禍嗎?”一文以日本經濟在金融大海嘯爆發之後受到重創的事實為例闡述了東亞對外依存型的增長模式今天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作者分析了為什麼看上去不靠價格競爭的日本製造業今天在危機麵前比靠價格競爭的中國企業還感到無奈的原因,同時也揭示了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在歐美消費結構改變的情況下顯示出的“比較優勢”。

第七篇題為“合作,做強亞洲金融”的文章首先向讀者闡述了亞洲所麵臨的巨大財富由誰來管理的挑戰,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擁有大量的“商品美元”(製造商品所換回來的財富大多數卻是美元),再像以前那樣交給美國管理,無論它是美國政府還是華爾街看似強大的金融機構都有可能褻瀆我們用辛勤的汗水打造出來的寶貴財富。同時作者也指出了靠亞洲獨立的國家單槍匹馬去“做強金融”也麵臨了很多無法回避的矛盾,所以,深化東亞“金融合作”也許是“做強金融”的一種有益選擇。

第八篇題為“‘兩型社會’建設應該成為‘東亞合作’共同的主題”一文,首先基於產業經濟學中的“微笑曲線”理論向讀者揭示了全球致富的方式和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秘訣”。然後,也反省了東亞模式創造財富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失衡結構”。東亞要想告別自己產業發展的缺陷,就應該重視在“低碳經濟”這個新興產業崛起的過程中強化合作,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來突出區域的競爭優勢,比如,日本有很好綠色環保的技術,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有強大地降低低碳技術產品成本的生產能力和潛在的低碳產品消費的巨大市場,兩者合作就可能在“微笑曲線”中占據有利位置。

第九篇題為“日本‘泡沫經濟’的命運會在中國重演嗎?”的文章,向讀者介紹了東亞模式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財富積累和金融資產泡沫的內在聯動機製;作者以日本上個世紀85年日本在簽定了讓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後,國內遭遇到的產業空洞化、金融資產泡沫化的結果為素材,分析了“日本病”在中國重演的可能性和提出了我們應采取的有效應對措施。

第十篇題為“四個難兄難弟走在一起”的文章,向讀者說明了“後危機時代”被西方世界密切關注的還有“金磚四國”的發展狀況這一現象。出乎意料的是這四個國家今天都已主動的姿態分別強調自己了與其它三國深化合作的意願。為此,作者分析了今後合作的前景和所麵臨的挑戰。

第十一篇題為“‘伊斯蘭金融’也有‘致命漏洞’!”一文,向讀者介紹了迪拜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最初帶給世界的震撼非同小可的理由。同時,指出了即使在阿拉伯世界對“金融”持有的保守價值觀,但也會麵臨過度樂觀所導致的過度投資以及因金融人才的缺失導致的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問題。並從這一案例中再度暴露了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全球化的環境中“跨期資源配置”能力的局限性。

下麵,就讓我們親自去品味一下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爆發前後的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