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的套利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際金融界的套利交易也加大了各國央行的救市難度。
當前日本的低息政策雖然有利於日本經濟的複蘇,可是這一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日元套利交易(指投資者借出低息日元資產,投資於其他國家高收益資產的套利行為)的融資活動成為了現在全球投資的引擎。在目前這種“高度恐慌”的情緒下,一旦市場傳出與美國次級債有關的負麵消息,全球股市就會大跌,尤其是金融類股票普遍會遭到拋售。與此同時,外彙市場上的“套利交易”迅速退潮,投資者拋空美股(或其他高收益資產),做多日元,償還套利融資債務,由此造成日元彙率大幅反彈。於是,這造成了美股跌、日元漲的共振態勢。股市暴跌、外彙市場無序震蕩,迫使歐洲央行率先采取注資救市行動,處在風暴中心的美聯儲也不得不加入救市的行列,日本、加拿大和澳洲聯儲隨後也都被拖下水。
實際上,美股道指走勢和美元兌日元彙率走勢之間所顯示出的相當高的關聯性,已經充分說明了套利交易市場力量的強大。近期一個例證就是澳洲Basis資本基金管理公司於8月29日向美國破產法庭遞交了文件,為旗下第二大基金BasisYieldAlphaFund申請破產保護。受此消息的影響,日元彙率在30日東京彙市重新反彈,美元兌日元跌回至115.61附近;而在29日的紐約彙市上,因美股在科技股帶動下強勢反彈,美元兌日元一度大幅上漲1.7%至116.18,歐元兌日元也大漲2.3%至158.93。
正是這種套利交易,讓我們感到了市場和美聯儲之間的激烈博弈。大批機構投資者通過改變自己的日元頭寸來影響和“操縱”股市和彙市的“共振”方向,迫使美聯儲頻頻出手救助市場,從而讓資產價格按照機構投資者事先安排的方向變化,而它們就可以從中在所預期的價格“高位”上獲得這種“時間套利”所帶來的巨額利潤。
與此同時,注資所托起的價格再次因獲利回吐的投機行為而下滑,這一趨勢又迫使美聯儲不得不進行新一輪的注資計劃。否則,市場信心的缺失會使危機更加惡化,進而蔓延到實體經濟部門。因此,美聯儲就是在這樣進退兩難的選擇中跟市場“周旋”。實際上,這不但是美聯儲等央行目前所麵臨的最大挑戰,估計也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將不斷上演的“惡性循環”。
滯後的風險管理
最後,通過比較美聯儲在1987年股災、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危機、“9·11”事件以及這一次的次級債風波中的應對方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在平息金融市場混亂方麵的成功,但也應該意識到美聯儲這些救市行為所存在的缺陷:
首先是救市可能進一步滋長道德風險。從LTCM危機到今天次級債風波,似乎就是一出舊戲重演,唯一變化的是“卷入風波”的對象已經擴展到外國的金融機構和中央銀行。這種“綁架效應”實質上是另外一種更嚴重的道德風險。
其次,救市可能會更加扭曲收益和風險之間的不匹配關係。相關的次級住房貸款機構除了通過衍生債券發行得到了一次風險補償外,現在的注資有可能給了他們又一次的補償。而真正受害的不知情的住房者和外國投資者卻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補償,而不得不承擔自己收益之上的風險。也就是說,把“高收益”捏在手中的人完全有可能把自己的高風險轉嫁給不知情的其他“低收益”的投資者。
總之,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級債風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現代金融風險的本質。它不僅反映了市場風險,還包含了更深層次的國家風險。這一事件充分展現出現代消費者信貸業務的風險與以往傳統商業信貸風險完全不同——係統性風險的程度、深度和波及範圍大大超過了我們現有的認知,這給任何國家既有的風險管理模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正如素有“債券之王”美譽的債券基金經理、美國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董事總經理比爾·格羅斯(BillGross)所說的,次級按揭抵押債務市場長期以來缺乏透明度,信息嚴重不對稱,監管層則置身事外,這使得該市場長期積累的問題在蟄伏很長時間後,出現了目前大爆發的情景,等投資者意識到風險之際,一切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