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題為“美聯儲為何‘騎虎難下’?”的文章把讀者又帶回了次貸風波最最波瀾起伏的時刻——以雷曼兄弟倒閉為事件的轉折點,從一場美國本土的以房地產市場泡沫為導火索的“次貸危機”演變成波及到全球範圍內的“金融大海嘯”。作為處在風口浪尖的、身兼美國中央銀行和美國金融體係監管雙重職能的美聯儲,在當時如何盡快穩定局勢以防“係統性風險”的爆發,而同時又要製止“拉”美聯儲進來收拾殘局這樣的“道德風險”行為的出現這兩個很難兼顧的任務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事實上,“大而不倒”的定律還是在這場金融大海嘯中得到了應驗。

第三篇題為“誰‘慣壞’了華爾街的精英們?”一文向讀者闡述了華爾街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地濫用金融創新的工具、上演一出“道德風險”的鬧劇,其背後所隱藏著的各種深層次的原因。並且,受此啟發,對中國今後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也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第四篇題為“美國政府能力挽狂瀾嗎?”的文章向讀者解釋了美國政府對待“流動性危機”的處理方法上的經濟學邏輯和我們應該從它那裏吸取的經驗。

第五篇題為“全球金融市場正在跌入可怕的‘流動性陷阱’”一文向讀者提出了自2008年以來美國所爆發的次貸危機將經曆“三個發展階段”的觀點。並對目前各國政府救市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效果不盡如意的原因作了較為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出了目前所設計的政策體係首先要圍繞如何跨越“流動性陷阱”這一棘手的問題。

第六篇題為“AIG‘一意孤行’說明了什麼?”的文章向讀者揭示了美國次貸危機的“鬧劇”還在第二階段繼續上演的狀況。並再次闡述了製度調整的滯後性是華爾街精英“道德風險”行為滋生的溫床。我們慶幸地看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終於在時隔兩年後的2010年7月22日簽署了金融監管法案,這大大限製了今後華爾街濫用金融創新工具的“道德風險”行為。

第七篇題為“控製‘失血’比‘輸血’更重要!”的文章向讀者提示了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更要注意“錢要用在刀口上”的問題,否則,無節製的增加流動性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滯漲”風險。

第八篇題為“伯南克嚐到了‘獨立性’的苦澀”一文向讀者描述了伯南克所恪守的解決流動性危機的“救市”理念在美國眾議院挑剔的眼光麵前遇到了空前的“障礙”。它要渡過難關就要非常合理地把握好政策的“度”,否則即使在美國,美聯儲有很大的法律意義上的“獨立性”,但貨幣政策也可能會阻力重重。這方麵的經驗對於中國而言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因為周小川行長要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就更加難上加難。

第九篇題為“伯南克連任‘高興不起來’的理由”的文章總結了伯南克的救市行動取得階段性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指出了伯南克未來將麵臨更加艱巨的挑戰,幸好在這方麵我們看到伯南克本人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這也給我們央行未來在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值得借鑒的操作方法。

下麵,就讓我們再次去體驗一下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