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引發的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大海嘯”帶給世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導致了“經濟周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大調整”,而且,讓人類看清了自己今天正處在一個“變革自己”的重要階段。從全球化所帶來的“失衡結構”,到歐美金融創新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貪婪、欺詐和無知”的特征,無論是在哪方麵的“得益者”還是“失落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危機感,都會不約而同地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改變現狀,盡快地從危機的底穀中走出來!
本書的第一部分,記錄了筆者2007年3月開始,從追蹤美國“次貸風波”一直到關注2009年12月為止美國如何應對已經演變成全球金融大海嘯對本國金融體係的衝擊以及救市政策可能帶來的後遺症問題的過程中所寫下的研究心得。讀者閱讀了這部分內容以後,不僅會再次“身臨其境”,感受到剛剛過去的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金融大海嘯的威力,而且,也會和筆者一起靜下心來再度理性地去思考“病變”的緣由,去體會經曆過上百次金融危機衝擊、又從每次危機中爬起來不斷向前躍進的美國,在解決這場危機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與過”。
因此,這部分的寫作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對於不斷融入全球化的中國經濟而言,今後也會麵臨大大小小的內外危機衝擊和挑戰,每一位讀者在看完這本拙作的同時,能否自覺地建立起“危機意識”,從我做起,努力監督和消除事前可能發生“病變”的一切毒素;即使事後危機突發性地降臨,也能從心態上做到臨危不亂、齊心協力、共度難關的境界。第二,如何處理好國家和市場、政府和個人之間的關係,是保證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戰勝金融危機不可或缺的法寶。如果讀者看完本書後能在這個問題上受到啟發,那麼,對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和金融體係的市場化和國際化建設中所應該注意的問題我們就會自覺地去探索一係列合理而又不缺乏活力的解決方法。第三,如何處理好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之間的“平衡”關係,也是筆者在這部分寫作過程中苦思冥想的“大問題”之一。因為它不是一個“量”的問題,而是一個“度”的問題,任何簡單地認為“金融落後就需要大搞金融創新”,或者“金融創新會招惹麻煩幹脆就封殺”的這類想法,都會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讓我們處在一個抵禦危機能力十分低下的水平上。另一方麵,它更多的是一個反應在“主觀上”的問題,而不是純粹的“客觀上”的問題。因此,讀者看後如果也能跟筆者一起去關注金融創新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道德風險”、“產業空洞化”、“流動性過剩”等“人為的”問題,那麼,就不會簡單地把“降息、房價下跌所造成貸款違約率上升”現象看成是一個“客觀上”無法避免的偶然事件。於是,在此認識的基礎上,中國經濟所形成的未來的技術強國和金融強國“共存”的基盤將是穩固的,而不會出現日本、東亞危機受害國所遭遇到的那種“悲慘命運”:在邁向金融強國的道路上卻讓投機資本斷送了自己設計的光輝前程,甚至把過去已經打造出的經濟強國的格局又拉回到了一個“經濟弱國”的尷尬地步!
首篇題為“‘次級債風波’的影響為何是‘重量級’的?”文章告訴讀者“次貸危機”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金融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的“創新”驅動和創新模式選擇的問題,結果美國在創新模式的選擇上出了嚴重的問題!而所有在原來體係中的監管方式和宏觀經濟政策運作模式不僅沒有抑製風險的蔓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