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由雷曼兄弟的倒台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對世界各國的衝擊可以說完全是“始料不及”的,無論是“小國”還是“大國”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08年開始出現的越南金融和貨幣危機,到10年爆發的迪拜和南歐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都在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無情的事實:當驚濤大浪掀起的時候看似平日“安全行駛”的小船都難以逃脫被巨浪吞噬的厄運。即使是經濟體量大的國家,如果沒有事前築起高高的防洪壩,也照樣避免不了洪水泛濫所帶來的災難。在這場美國引發的金融大海嘯麵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首當其衝受到了重創,昔日歐元區的雄風也在歐美金融機構迫不得已“去杠杆化”的行為和近日“歐債”危機中大打折扣,中國雖然遠離“最危險的地帶”,但是對外依存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沒讓我們幸免大浪的衝擊,如果不是政府力挽狂瀾,那麼今天中國出口、外商投資的急劇萎縮所帶來的中國本土企業投資熱情和金融機構盈利能力的下降,也足以讓中國經濟同樣經曆歐美發達國家所遭遇到的苦難。
為了更好地向讀者展示出經濟全球化環境中這場“金融大海嘯”的凶猛性和由此帶來的“小國的痛苦”及“大國的煩惱”問題,作者把自己平日相關的研究成果分成了四個形式上“獨立”但相互之間聯係緊密的“話題”:
首先,在第一部分關於“次貸危機和救市政策”的話題中,作者告訴讀者危機的根源是在缺乏全球統一的有效的金融監管情況下華爾街金融創新工具的濫用之處。至於很多人認為的國際收支的失衡問題也是重要的原因,作者對此觀點不敢苟同,而是認為這種“失衡”則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罷了。同時作者對美國政府防治因為“流動性恐慌”而造成經濟硬著陸風險所采取的一係列“救市政策”給與了較高的政策評價,但另一方麵也指出了這種符合“美國利益”的做法可能會嚴重傷及持有美國國債最多和長期依靠出口導向立國的“中國利益”這一嚴峻的事實。
其次,在第二部分關於“歐美經濟格局變化及其對外影響”的話題中,作者闡述了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讓世界各國看到了自己發展模式上的“軟肋”這一重要意義。同時也指出了各國做好自己國家的“結構調整”就是對世界經濟走出危機低穀的一種最重要的貢獻這樣的道理。為此,文中反複強調經濟刺激政策實施過程中不應該讓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是應該努力去探索未來帶動世界經濟繁榮的“新增長點”。
然後,在第三部分關於“東亞合作與新興市場經濟”的話題中,作者提出了修正“全球化”的負麵影響首先在於強化和改善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尤其是對中國所處東亞地區而言,由於長期以來堅持製造業立國的東亞發展模式,從而客觀上造成了“金融脆弱性”的問題,為此,改善金融合作模式和強化未來具備增長勢頭的產業協作關係將是緩解危機對東亞國家愛造成的“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另外,為了更好的說明東亞合作的獨特性,我們也對金磚四國和阿拉伯世界的經濟發展特征和區域合作問題做了針對性的分析。
最後,在第四部分關於“國際貨幣體係改革與政策協調”的話題中,作者在強調了改革美元霸權地位的必要性的基礎上,也指出了目前變革國際貨幣體係的艱難性。並通過對G20峰會這個新產物的跟蹤研究,向讀者展示了利益不盡相同的各國首腦為何在“本國結構調整”和“加強全球金融監管”問題上率先打成了“共識”,而在新能源等代表未來財富創造模式的問題上卻遲遲不能形成“合力”的內在“博弈機製”。所以,在最後這一部分作者告誡讀者:危機後世界經濟關係的“複雜化”趨勢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回暖的步伐。
這本書除了作者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進行了深度的剖析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作者近年來在海外和同行或業界的朋友頻繁的交流機會,吸取到了很多“世界看中國”、“外國看世界”的不同聲音,彌補了國內對一些全球共同關心的經濟重大問題,由於自身信息不足或認識偏差所造成的分析不到位、或針對國外的一些偏激的質疑“答非所問”的缺陷。如果讀者能夠在讀完本書後,真正意識到“全球化是中國經濟的福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的話,那麼,這就是這本書帶給作者的最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孫立堅
2010年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