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子,生於溫柔之鄉,長於婦人之手,一生富貴閑逸慣了,“一朝艱難總至,望其釋位扶危,何可得矣。”因此,即使再無道的帝王,也都重視王子們的教育,遴選天下才望之士,不但導以學問,連飲食起居都管,怕得是驕奢之心一生,以後就難辦了。
後人也因此詬病諸葛亮,認為相父包辦百事,劉禪實際上處位傀儡,缺少必要的曆練,沒有實際政治才幹,一旦相父撒手,便沒了主意,隻好樂而不思蜀。
現在多獨生子女家庭,雖然不是鍾鳴鼎食,卻也總是把家裏最好的東西讓給子女,生怕冷了,生怕餓了,無形中創造了一個“育兒袋”。我也為人父,愛女心切往往會變得不講道理,過後想想又後悔,生怕慣出毛病來。於是拿起古書來教,《三字經》《弟子規》《孝經》,一遍下來,她累不累不知道,我是累得夠嗆,可是效果又如何呢?書本的知識依然是書本的知識,社會風氣還是那個風氣,小熏陶抵不過大染缸,殊為可慮。
戊子年初冬,報上載登了三起弑師事件,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大家都眼睛睜得老大,怎麼會是這樣呢?不是“天地尊親師”麼,不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麼?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這個道理大家也都不拿來用,於是道理是道理,現實是現實,此便是當下的世風。台灣徐醒民教授在《儒學簡說》一書中,有一段文字極好,我就當一回文抄公,把它錄在這裏:
中國古聖先賢,師生如父子。孔子對他的學生,無不“視猶子也”。孔子去世,他的學子都服心喪三年,而子貢更在墓地廬守六年。由於聖賢如此垂範,後世做學生的無不視恩師如春風化雨,為人師者視弟子如桃李芬芳。師生關係所以如此深厚,乃因為以道結合。道雖無形,但有無上的道力。個人得之,能成己成物。國家民族得之,能光被四表。這種道力就靠師生傳受,維係不墜。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不是不講一般的技藝。禮、樂、射、禦、書、數都是日用常行的學問。但這些學問要配屬於大學之道,才不會變成商品,才能發揮其大用。所以,中國師生結合,以“遊於藝”為起程,以“誌於道”為目的。中華民族所以有五千餘年的曆史,現在處在惡劣的環境中,能以莊敬自強,基本的因素就是這個道。
緬懷古聖先賢,觀察當前情勢,我們深自慶幸,能以生在聖賢的國族,但也有感慨。今日國內的學風,或多或少,也染上了商業習氣。師生關係比往日薄得太多。這都是受了西風的影響。現代國家,誰也不能不和他國文化交流,但就我國而論,國族生存的根本絕不能在交流中喪失。這國族之本就是自古至今的師生之道。時至今日,我們也不能不發展工商業,但在商品上可以蓋上“道”字標記,絕不可以在道統上蓋以“商”字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