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一統宇內,下了一道太平詔,說:“今率土大同,含生遂性,太平之法,方可流行,凡我臣民,澡身浴德,家家自修,人人克念。”很平實的話語,沒有什麼嚇人的建國方略,但如能做到,也可以稱大治。
中國文化看重心性的修養,修身、齊家,擺在最前麵,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石。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一人一家快樂平和了,天下國家沒有不平和快樂的道理。近日,讀卡耐基的書,好打打殺殺的西方人,原也把心性的培養放在第一位,卡耐基說:“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他在《改變你生活的九個字》一文引述說:“能變化氣質的神性就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思,也就是我們自己。”想起曾國藩的一句話,“書味深者,麵自粹潤;保養完者,神自充足;此不可偽為,必火侯既到,乃有此驗。”
無論中西,學問之最高境界其實是一致的,盡管西人沒有“境界”一詞。
“從小,我的家人每一天晚上都會從聖經裏麵摘出章句或詩句來複誦,然後跪下來一齊念‘家庭祈禱文’……”卡耐基在《報複的代價太高了》一文中說,“我現在仿佛還聽見,在密蘇裏州一棟孤寂的農莊裏,我的父親複誦著耶穌基督的那些話——那些隻要人類存有理想就會不停地一再重複的話:‘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的,要為他祈禱。’我父親做到了這些話,使他的內心得到一般將官和君主所無法追求到的平靜。”而在耶穌基督出生前的551年,我們的夫子就已主張“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的,隻要人類存有理想就不能沒有“恕道”,“恕”是人生永遠不變的最高貴的情操(柏楊語)。然而事實是我們久已沒有了我們的聖經。
儒家主張知足常樂,夫子座前大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別人都受不了這份貧苦,顏回卻一天到晚樂嗬。卡耐基同樣在西方推介這份快樂活法。叔本華說:“我們很少想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到我們沒有的。”卡耐基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所造成的痛苦可能比曆史上所有的戰爭和疾病來得多。
“澡身浴德,家家自修,人人克念,”楊堅的這個太平詔,仿若普天下讀書人書房裏的座佑銘,濃縮了儒學的最精華,我想,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幸福指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