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經濟唱紅臉的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卻要防它沉淪為一切以經濟為中心。百姓日用,除了吃穿住,還有個平和安康在裏麵。
東漢順帝時,扶風人馬融上奏說:“古之足民者,非能家贍而人足之,量其財用,為之製度。”量力而行,量入而出,這才是足民的要旨。家家都要藏金藏銀,恐怕連李世民都沒這能力,貞觀之治,史稱“夜不閉戶”,已是非常了不得,可以肯定連美國佬都得拜下風。現在是大喊增產增收,理想則理想矣,年年都要增,行不行得通。以植樹造林為例,這許多年以來,據說連屋頂上都可以長森林了,終究落入數字造林的通病。一些媒體也推波助瀾,一味吹捧,信口開河,結果是最大限度地消費了民眾的信任度,“民猶有谘嗟之怨者,百姓屢聞恩澤之聲,而未見惠和之實也。”
舊城改造,開發房產,拉動內需,很大的一個話題。我讀《通鑒》,後周都城大梁,由於市民的占街搭蓋,街道日益逼仄,世宗命令拉直街道,最寬處達30步。他清楚民眾會有怨言,“怨謗之語,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書上沒交待那時有沒有拆遷補貼。然則現在有,而民眾也會有抱怨,畢竟動了人家的奶酪,此人之常情耳,但大局為重這一點不會有問題。然而,在這個過程,官商一旦勾結而與民爭起利來,則民眾的情緒就會很複雜,不當一個“怨”字可以概括得了。黃石公傳給張良的《素書》上說“足病傷心,民怨傷國。”此之謂也。
經濟發展以何為限,一定要金磚鋪地才算數麼。本地有一句方言“看水來船,看菜吃飯。”量入量出才是家常的安樂法。一味的經濟經濟經濟,旅遊經濟,文化經濟,祭黃帝祭孔子也經濟,未免太過浮躁,徒增一夜暴富的不安份,而且是笑貧不笑娼。在職者則應用手中權力,吃拿卡要的生財,怎生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