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新媒體批評(2 / 3)

二、新媒體批評的特點

新媒體提供的一種可能,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布信息、言論等各種內容,進行地位對等的交流。通過與其他參與者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這種“全民DIY”式的信息與思想的傳播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方式和媒介批評方式,使新媒體批評的模式呈現多樣性和原創性日益增強的特征。新媒體的操作終端更加豐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上網工具為新聞信息的傳播、意見的反饋、消息評論的發布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普通民眾對新聞媒介事件的參與度越來越高,發表評論、發布信息也變得愈加的簡單。

同時,新媒體批評具有交互性和實時性,參與各方都能夠立即得到反饋信息,這種方式徹底打破了大眾傳播時代文化與傳播精英對傳播主體的把控,並進一步實現了個人成為傳播主體的大眾夢想.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所涉及的人類生活的廣度、對各類問題所討論的深度以及傳播形式的多樣性都是空前的。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內容幾乎已經涉及人類現有的所有文化形態。新媒體媒介使用者的多樣化和廣泛性已經對媒介批評提出了更複雜的要求。社會中不同領域的話題不斷在新媒體的平台上被提出和討論,因此,對不同個體實施個性化的精確傳播,這種個性化的範圍完全可以縮小到單個個體,使得“個人化精準傳受”一詞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分眾時代新媒體的代名詞。

此外,傳播技術發展到今天,由於傳播載體發生了改變,信息的傳播形態也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依托於數字技術作為新媒體的共同特征,成為現代傳播方式與傳統傳播方式更合適的區分詞,“數字化”的字眼在新媒體定義中不可或缺。新的傳播技術在傳播形態上產生的最大的變化就是能夠在新的媒體平台上把傳統媒體的各種信息的表現形式複合起來。在已有的大眾媒體中,按照傳播形態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而網絡和數字技術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主要的傳播載體,如網絡、數字電視、手機等,都既能進行文字的傳播,同時又能進行視頻和聲音的傳播,並且還能把文字、視頻、聲音存儲下來,為受眾提供閑暇時的信息消費。新媒體是多種傳播形式複合的媒體,界限分明的媒體類型區分在新媒體階段將不再具有意義。“複合信息”將在新媒體研究領域備受關注。

三、新媒體批評的範圍

(一)新媒體的商業性

在新媒體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片麵追求經濟利益而弱化了把關人的力量。伴隨著傳播作為社會公益事業身份的淡化以及其商業性質的加強,傳媒必然不斷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托新媒體技術產生的一些企業,如商業性質的網站、手機平台等,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為了取得最大化的利潤,片麵滿足受眾的各方麵需求,弱化了把關人的作用。一方麵,新媒體將話語權和選擇權交還給大眾,由大眾進行信息的整理,並由大眾決定他們接收什麼樣的信息,新媒體的隨意傳播性弱化了傳統媒介的把關作用;另一方麵,在新媒體中,大眾也可以獲得廣告或者內容收益,用戶同樣也是內容提供者,因此他們同樣可以憑借著自身的內容創意獲得注意力,從而在新媒體平台上得到收益。[7]這也是造成新媒體混亂及各種缺乏道德與法律規範言論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新媒體的開放性

新媒體的開放性特征是其一大優勢,但同時也需要適當的規範。新媒體平台的開放性導致了許多倫理問題。首先導致主體言論和行為的開放性和不易控製性,從而使媒介傳播行為極難監管。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中,充斥著大量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信息,尤其是在網上論壇、電子公告板等新媒體的開放性社區上。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湧現讓新媒體批評的監管與規範更加困難,如手機平台的應用軟件“微信”等社交聯絡媒體,由於其搭載在手機終端上,這就決定了它的移動性、私密性和擴散性,導致對其追蹤管控更為困難。這些是新媒體中最能體現公共輿論的開放性的自由言論場所,同時也是最難管理的新媒體傳播通道。技術進步的步伐常常比倫理演進的步伐要急促得多,因此促使了社會扭曲、倫理失衡等問題的顯現。